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古代疆场厮杀,帅旗重中之重。

大旗一倒,全军哗然,哪怕已经占据上风,也会瞬间士气暴降。

之所以如此,原因非常简单,古代没有对讲机,也没有战场电话,双方大军厮杀之时,士卒们全凭帅旗的动向。

所谓大旗一舞,热血冲头,在士气磅礴的情况下,战士们嗷嗷叫着往上冲。

然而如果帅旗忽然被人砍倒,整个战局立马会发生急剧变化,因为这意味着一件事,自家的帅营被抄了。

这时候的敌人,必然放声大喊,整个沙场之上,全是一种声音:“大胜,大胜,对方大帅已死,我军此战大胜……”

想想吧,那将是一种何等恐慌的局面。

由于没有战场上即时性的通讯手段,士卒们根本不知道自家帅营的情况,他们只知道自家的帅旗倒了,所以会认为敌人真的杀进帅营。

于是乎,全军士气立马崩盘!

而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士气乃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一旦哪一方士气崩溃,面临的结局非常凄惨。

首先,是恐慌溃退导致的踩踏……

其次,是敌人趁机追着狠狠砍……

几十万人的大军,有可能被几万人冲破,甚至历史上有个例子,三千铁甲对战十万精兵,结局,大胜。

所以在古代战争中,斩将夺旗乃是大功,反过来讲,护卫大旗很重要。

人在!

旗在!

如果想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选择最猛最能打的兵。

最重要的是,扛旗之兵必须是大力士,不但是大力士,而且还得拥有持久力,必须做到一场战争下来,扛旗者始终站着屹立不倒。

有一个专门称呼,说的就是这种猛人!

名曰:大纛卫

……

人间四月,青黄不接,对于刚刚迁徙泾县的百姓而言,这段日子属于最为难熬的时节。

由于身份不是流民,所以无法求助赈济,况且从老家背井离乡之时,很多人都是偷偷摸摸的上路。而当地衙门为了防止人口流失,不但围追堵截并且不给发放路引。

偷偷摸摸的迁徙,必然导致走的仓促,很多家当都没法带上,无论粮食还是衣衫全都短缺。

其实就算不是偷偷摸摸的走,这些百姓家里也没什么存粮,如果能在老家活下去,谁愿意艰难跋涉来泾县。

来了之后,县城已经拥挤,不管是街头还是巷尾,能住人的地方全都住满了人。所以,只能在野外搭棚子居住。

历来中原百姓,一向能够吃苦,虽然住的是野外棚子,但是只要有个住的地方就满足。

最难解决的,是吃饭问题……

人太多了,迁徙者高达十五万,再加上泾县原有的百姓,总人口已经突破的二十五万。

杨一笑哪怕刚刚发了大财,然而面对这么庞大人口仍旧有心无力,他只能严令官员们尽心竭力,优先救助孤寡和没有劳动能力的人。

整个泾县境内,各处可见粥棚,只不过并非人人都能领取施粥,唯有饿的快要死了才有资格。

而凡是有手有脚能干活的人,暂时只能靠自己想办法去生存,要么靠着迁徙之时带来的存粮度日,要么到山林野地之中挖野菜支撑。

这不能怪杨一笑心狠,他已经竭尽全力筹措……

比如泾县的十六家大户,所有的粮食全都被征召。

并且这次征粮没有时间玩花活,也没有让周县尉上门扮演黑脸,杨一笑直接给各家下了催粮书,每份文书上面仅仅只有几个字。

“卖粮于我,记下人情。”

“如若不卖,就别卖了!”

十六个字,总共两句话,口吻似乎和气,实则强硬万分。

如若不卖,就别卖了,这话只要不是傻子都能听出来,知州杨大人已经被粮食搞得生出杀意。如果有哪家不愿意卖粮,当晚就得全家死光光。

卖!

十六家大户毫不迟疑的答应。

县之豪绅,粮仓万石。

十六家大户的愿意卖粮,杨一笑总算缓了一口气,但是,这个粮食不能一下子全都拿出来给百姓吃。

施政者,该仁善的时候仁善,该心硬的时候,也必须心硬如铁。

眼下整个泾县境内,人口已经高达25万,哪怕十六家大户的存粮足够支撑一阵,但是自古以来没有平白无故养民的先例。

说白了,白养会养出刁民,你今天给他吃一口,明天他还想过来吃,如果天天都给吃喝,天天都会有人来吃……

所以,必须心硬起来。

虽然全县各处都设立粥棚,但是施粥只给快要饿死者,任何人只要有力气能够干活,就得自己想办法养活自己。

当然这个限制也不是绝对……

比如,有迁徙百姓连续几天没找到活,因之导致,连续几日断粮吃不上饭,那么快要饿昏时,粥棚是会救助的。

只不过,只能临时救助,吃完几碗施粥后,身体恢复力气后,必须自谋生路,想办法养活自己。

这种政策,百姓认可,因为相对于其它地方对百姓的不管不问,泾县这里的政策绝对可以说是大善之举。

能在快饿死的时候给粥吃,保证每个人不被饿死的底限,对于百姓而言,已是莫大保障。

而这份保障让百姓们心里有底气,不会生出恐慌和担心饿死荒野,故而哪怕活的艰难,但是精气神都很不错。

这就是所谓的希望不灭……

每个人都知道不会被饿死……

人有精气神,就有活下去的劲头,于是各自为了吃饱,想尽办法去努力。并且,心中没有抱怨。

……

王刘氏背着一个破筐,艰难的从山里走出来。

虽然她已经很累,但是脸上带着欣喜,今天收获很不错,挖了一整筐的野菜。

同乡们都很照顾她,知道她家里有个憨儿,生下来就傻乎乎的,偏偏却是个吃不饱的肚皮,如果放开了吃,一顿能吃十多个饼。

饼是没有的,家家户户现在哪还有饼啊?

全村一起背井离乡,偷偷摸摸迁徙来此,原本就是因为穷村活不下去,所以才艰难跋涉到了泾县,各家仅有的那点存粮,路上早就已经吃个精光。

来了之后,家家挨饿。

幸好老人和小孩有施粥吃,但是成年人必须自己想办法。

然而,想啥办法啊?找活的人太多,活儿很难抢到,所以只能挖野菜度日,全村相互照应着慢慢熬。

由于王刘氏家里有个傻儿,吃饭却一个能顶三四个壮汉,村民们深知王刘氏艰难,故而挖野菜的时候都很照料。

比如明明看到野菜,已经准备跑过去挖,但是看到王刘氏也走上前,村民们就假装没看见野菜。通过这种默默帮助的方式,让王刘氏每天都能挖满一筐。

一筐野菜,听着不少,然而王刘氏家中不止傻儿,还有另外三个儿子也很能吃。

虽然那三个儿子不是憨傻,但是肚皮也和他们的傻哥一样,个个能吃十几个饼,从小到大很少吃饱过。

那三个儿子自己也去挖野菜,只可惜挖的根本不够自己吃,毕竟眼下整个山林全是人,靠野菜度日的百姓实在太多了。

王刘氏挖的野菜,如果自己吃肯定够,可是天下做母亲的人,怎肯饿着自己的孩子?她每天艰辛的操持,努力让儿子不饿死。

此时是中午,王刘氏感觉很饥饿,但她却顾不得自己,满心只担忧家中的傻儿。

她背着筐,快步走着,远远看见自家的棚子,看到在棚子前玩耍的傻儿,这才稍微放心,脸色浮现慈爱。

她步伐更快,仿佛忘了浑身的疲累,她急匆匆跑到儿子跟前,伸手去抚摸儿子的额头。

儿子的个头很高,身高足有九尺,而她的个头只能到儿子胸口,但是她每次都能摸到儿子的头,因为,儿子每次都会乖乖的低头让她轻抚。

这一次同样如此,儿子满脸纯真的笑,蹲下身体在她面前,仰着脑袋让她摸额头。

同时,儿子憨憨的向她汇报,语气像个小孩童:

“娘,俺今天很乖!”

“娘,俺听话,在门口,不乱跑。”

“饿,不偷东西吃……”

王刘氏心里一酸!

儿子已经二十岁了,却还像小娃娃,每次她干活回来,都会听到儿子这么说。

很乖,不乱跑,虽然很饿,但是不去偷东西吃。

王刘氏强忍着泪水不流下来,慈祥的抚摸着儿子头顶,她知道这时候必须夸奖,因为儿子期待着她的夸奖。

“大壮真乖,真听话,娘的每个嘱咐,大壮都能记着,真好,真听话。”

来自于娘亲的夸赞,对于一个憨傻而言乃是世上最开心的事,于是这个九尺高的汉子,咧开嘴发出了洪亮的笑声。

王刘氏的脸色越发慈爱。

但她没时间一直陪儿子,她得赶紧烧火做饭给孩子吃。否则儿子饿的厉害时,憨憨傻傻的会去找土吃。

她刷了锅,去沟渠提了水,从沟边返回来的时候,看到一群穿着差服的差役大人。

远远地,她就听到,铜锣声响起,差役们似乎在召集百姓。

这让王刘氏心里一惊,因为她的傻儿子最喜欢凑热闹,如果不小心招惹了差役,很可能会让全家摊上大祸。

村里人都知道,她儿子力气太吓人,跟人玩耍的时候稍不注意,就容易把人弄的腿断胳膊折。

以前伤到过村民,乡里乡亲的能担待,可如果这些差役被伤到,儿子岂不是要去下大狱。

一想到这种情况,王刘氏的心里更惊慌。

她顾不得拎着的水桶,直接扔在沟渠往棚子跑。

然而当她跑回来棚子这边,她心中的惊慌却化作了释然。然后又由释然,变成了母性慈爱。

只因她看到,家里的另外三个儿子回来了,此时正护着大儿,哄劝别去凑热闹。

见到这一幕之后,王刘氏放下心来,她连忙走到儿子们身边,这才有心思向同村打听消息,同村的七婶则是小声告诉她,差役们是来宣读一份征兵榜文。

征兵?

王刘氏心里不由又开始慌乱。

就在这时,恰好听到差役开口,语气很是亲切的招呼起来:“乡亲们,来来来,听榜文之前,先领一点粮食。”

“按人口,一人一捧,哈哈别嫌少啊,一家七八口加起来也能熬一锅稀粥了。掺和野菜煮着,能哄个肚子饱。”

竟然发粮食?

王刘氏顿时惊喜。

她连忙挤上前,眼巴巴的等候着。

果然,差役真的给了一捧粮食,这让她更加惊喜,赶紧招呼儿子也过来,甚至连憨傻的大儿,也喊过来准备领取。

毕竟刚才听差役说了,这粮食是按照人头发,傻儿也算一口,应该也能领粮。

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四个儿子的到来让场面一变。

全都身高九尺,如同一座小山,四座小山往前面一站,仿佛连日头都被遮的一黑。

村里人习惯了如此,但是差役们可没经历过,王刘氏看的很清楚,所有的差役脸色都变了。

嘶!

唉哟我的娘!

卧槽!

她听到七八声各种各样的惊叹声。

差役们的震惊,让王刘氏不由又忐忑起来,她慌里慌张护在儿子们身前,努力挤出讨好的笑容进行解释,战战兢兢道:“差…差官大人们,奴家的孩子都是良人,很听话,很听话的,他们不惹事,他们从来不惹事……”

可惜她没发现,差役们对于她的解释明显没心思听。

如果细细观察,也许王刘氏会发现,这群差役的眼睛个个放光,从她的儿子过来后就一直盯着看。

突然,一个差役大喜出声,似乎是由于太过惊喜,以至于声音如暴吼一般:“我的老天,这等威猛,此乃天生猛士啊,绝对的天生猛士……”

“诸位同僚,你们说说,这四位如果被征召入选,能不能成为咱们知州的大纛卫?”

“如果能被大人选中,咱们这群人都有奖赏啊,哈哈哈哈,今年的考评岂不是全都一等一?”

这群差役连宣读榜文都顾不得了,惊喜欲狂的急急返回城中去报信。

……

“同时出现四个?”

“个个身高九尺?”

“有潜力成为大纛卫?”

“人在哪?”

得到报告的杨一笑,亲自赶到到了这片棚子区。

……

【今天由于情节太连贯不好掐章,发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