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 > 第224章 皇帝很享受这种生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4章 皇帝很享受这种生活

这爷孙两个的交流话题,可以说极其具有跳跃性,先是说起城中居民,再由居民说到匠户,又因匠户人数问题,谈到了别不舍得花钱……

进而,说起来云朝的收入和皇族的家底。

交谈的气氛很融洽,明显是想到哪里说哪里,最终却又转回正题,皇帝再次说起匠户,语重心长的对杨一笑道:“乖孙,别怕花钱,匠户要提前扩招,用不到可以先养起来。”

这一次,杨一笑乖乖点头,顺从道:“听您的……”

说完之后,忽然故意装作坏笑,嘻嘻道:“我这算不算奉旨扩充私人力量?”

皇帝哈哈一笑,打趣道:“不能算是奉旨扩充私人力量,但是能算作奉旨准备造反,乖孙儿你说说,你将来会不会反?”

杨一笑假装迟疑,好半天才扭捏道:“将来如果被逼无奈,要不我去草原上发展吧,揍外族比揍自家有趣,孙儿喜欢的是开疆拓土。”

皇帝收住笑意,目光直直盯着他,似乎要看穿他的内心,足足良久没有开口说话。

直到远处响起做生意的吆喝声,仿佛才打断了皇帝的审视态度,只听皇帝轻轻出声,宛如有感而发的轻叹,道:“算了,不说这些了,那时候朕已经不在人世,你们小孩子间的事情自己解决,新皇如果苛待你,你……”

杨一笑不等他说完,连忙道:“我会忍之再三,避而远之,爷爷您不是说过吗,我可以打下幽云十六州之后听调不听宣。”

皇帝点了点头,但却不再提及这个话题,转而道:“朕是来养老的,不是来警告造反者的,乖孙儿,咱们爷俩别再说这些让人伤感的话,走,陪着爷爷在城里逛一逛。”

杨一笑上手搀扶,恭声答应道:“行,陪您逛多久都行。”

皇帝却推开他搀扶的手,倔强道:“朕还没到老死的时候,现在还是能够自己行走的。”

……

爷孙两个迈步前行闲逛,顺着城中街道怡然自得。

看得出来,皇帝很享受这种市井气息。

他不让杨一笑搀扶,而是兴致勃勃的自己走,逛街的劲头竟然很足,全程都是笑呵呵的。

他会蹲到地摊前,拿起摊位上售卖的野菜,语气和蔼的跟摊主交谈,像个吝啬老爷爷一般砍价,不但分文必争,而且挑着毛病……

“这个野菜不够新鲜呀,卖的价格有些太高呀。老朽与你打个商量,两文钱一斤行不行?”

回应他的,是摊主呸的一口,又气又恼道:“您老人家看清楚了,这是今早刚采的野菜,露水还没干呢,您竟然说它不够新鲜。”

虽然摊主又气又恼,皇帝却哈哈大笑,继续挑毛病,努力砍价格。

堂堂云朝帝王,25五年积攒了几亿贯财富,然而却因为两文钱,和小商小贩不断掰扯。

但是砍完价格之后,从怀里却掏出一颗金珠,足有一两多重,直接扔给摊主,大笑道:“野菜交给我孙子,让他替老朽扛着……”

扔下金珠之后,大笑离开摊位,再次闲逛,兴致勃勃。

杨一笑全程陪同,默默看着皇帝嬉闹,有时候皇帝在街上碰到个妇人,会装作摔倒在妇人身前哭喊,当妇人把皇帝搀扶起来后,顺手就掏出一颗金珠给了过去。

有时候在街上遇到上了年纪的老人,皇帝会拽着人家去墙角蹲着聊天,也不管被拉的老人急着去干活,生生托着人家絮絮叨叨大半天。

杨一笑心里明白,皇帝是在享受这种气氛。

孤独了一辈子的帝王,晚年来他这里才找到乐子。

他陪着老人不断闲逛,渐渐逛到了城中的衙门,皇帝仅仅看了一眼,就对衙门兴趣缺缺,只是随意点评一句道:“不够大气……”

然后又向前逛,看到了占地宽广的医馆。

杨一笑忽然萌生念头,于是带着皇帝找到了柳老先生,这位医者出身道门,医术方面或有奇方。

然而当柳老先生给皇帝把脉后,口中却发出很明显的一声惋惜,温声道:“今后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活的开心就开心一点,切忌不要大悲大喜,切忌不要熬夜操劳……”

一番话,说的杨一笑心凉半截。

皇帝却十分释然,笑呵呵的点头听从医嘱,顺便拉着柳老先生的手,絮絮叨叨聊了足有半个时辰。

从医馆离开的时候,柳先生仅仅送到门口,但是当杨一笑和皇帝走出很远时,柳老先生已经站在门口遥遥目送。

直到女徒弟好奇询问,柳老先生才轻轻叹息一声,意味深长道:“帝王之气已薄矣。”

真不愧是道门高人,竟然从面相看出来了。

明明杨一笑没有介绍皇帝的身份,皇帝自己和柳先生聊天时也没失言,然而这位柳老先生却能笃定,他刚才诊治的是云朝帝王。

从医馆出来之后,爷孙两个继续闲逛,渐渐地,逛到了书院。

相比于刚才的医馆,这座书院占地更大,不但修建了一排一排学堂,而且还有几百间的宿舍。

此时恰是日上三竿,书院里传出朗朗读书声,皇帝不由受到吸引,站在书院门前向里面观望。

天下人都知道,这位帝王一生喜爱文雅。

他自创字体,他书画双绝,如果略去他帝王的身份,他绝对是一位文坛大家。

读书,是他最爱。

文人,好为人师。

这一刻的皇帝,站在书院之前感慨良多,他侧耳倾听着里面的读书声,脸上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柔。

足足良久,他才转头,看着杨一笑问道:“这些正在读书的娃娃们,就是御史曾经参劾过你的那些孩子吧?”

杨一笑并不隐瞒,言辞诚恳道:“是的,但不止,当初御史参奏我之时,总共只收了800个学童,基本上都是江淮流民的孩子,我出于心疼所以把他们招进学堂……”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应州那边的流民涌来,又有更多的孩童需要照顾,所以我在山中之城建造了书院。”

皇帝点点头,转而又看向书院,他苍老的脸庞上,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渴望。

杨一笑心中一动,隐隐猜到老人的心思,于是轻声建议道:“要不,您也进去讲讲课?这些孩子一生之中,恐怕难以拥有这种机遇,文坛大家啊,亲自授课啊。”

一句文坛大家,让皇帝老怀大慰。

喊他皇帝他不在乎,但是称呼他文坛大家他欢喜。

他欢天喜地的点着头,竟然有些急不可耐的样子,连连道:“要讲的,要讲的,这些孩子的读书声,朕听着感觉好舒服……”

忽然他又转头盯着杨一笑,语气饱含着浓浓的期待,问道:“孙儿,你也跟着听课好不好,爷爷我自创的字体,需要有个学生继承。”

杨一笑毫不迟疑,郑重道:“您在圣旨之中,封我天子门生,既是门生,自当听课。”

皇帝开怀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