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承明之治 > 第132章 吏治考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柜彷的初衷,乃是伴随本国各地经济健康发展而同步存在的。给大家举个例子,例如关内道发展良好,税收不断增高,是不是府库就更加充足了?但发展需要什么?本钱!这本钱从哪里来方便?地方柜彷。大家把柜彷看作银行,把道府看作借贷人,借贷人用这笔钱去发展获取更多的收入,就有能力偿还柜彷的借款。柜彷获得钱,就能够保证百姓们的存款利润增长下去。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生产规模再次提高,那么货币数量必然不足。那时候,中央就会再次增铸货币。没错,就是这么一个良性的循环发展规律。而各地为了偿还借款,必须着重民生经济发展,增加地方税收,才能还上欠款。你想想,你身为地方长官,借了钱但没有增加辖区税收,还不上借款,柜彷直接告到总彷,总彷告到中央,你身为地方道府长官,怎么办?什么后果?变相的承认你小子贪赃不是?到时候,地方道府、督查院、柜彷、百斯骑都要被问罪!你就说,这种后果,你都坐到一地最高一级行政长官了,要是看不明白这种大局,该不该反思一下自己?

柜彷还有一个特点,不向民间借贷。没错,柜彷的宗旨是服务地方官府发展的。只给百姓好处,杜绝一切可能利用漏洞剥削百姓的可能。这一点,李承乾是考虑到了的。李承乾的高度在那里摆着,能力也是有目共睹,而且洞察人性,因此特地留了一手。

密密麻麻一大串,大家如果耐心看下来,就能明白其中有多少李承乾布下的暗桩。一环扣一环,防不胜防。李承乾就是要把柜彷放出来,刺激地方上进,积极发展辖区民生经济,拿着鞭子鞭策地方进步,避免形成混吃等死、尸位素餐的迹象。当一个地方的柜彷货币,不足以承担地方民间百姓存款的时候,你地方道府的长官也要遭殃了。

聪明的读者或许能想到,为什么不向地方民间的豪绅借款?首先,你向豪绅借款,的确能收取额外收益,但那会产生歧视,李承乾信奉不患寡而患不均,因此对待民间,直接一刀切,一视同仁。其次,豪绅借贷肯定普遍能够增值自己的财产,他们有资本去容错和发展自己,发展自己必然剥削其余百姓,这是一种变相的助长财富兼并的做法。这么说,大家应该就能理解了。

李承乾的这一套以地方经济为硬性标准的要求和部署,也是在变相的筛选地方长官。没错,要求高了,你没能力胜任,那你就下去!要么自己下去,要么等着被中央清算。各地没有形成彼此竞争,但必然产生各种经济合作,但那需要一个过渡期,地方才能看到,因为以土豆为基准的农贸运转、东盐西送都已经摆上台面了,你察觉不到,开辟不出新的发展道路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至于发展饱和?咱们历经几千年发展,到现代都没法说各地经济发展到饱和。这种问题,想的太早了。

整体的步调,基本上就这么部署下去了。贞观十四年,新皇上台,很顺利的掌控了朝政。而新朝的头年朝会,地方官员们,也都纷纷赶来长安,因为这种连带地方官都叫上的大朝会,估计一个朝代也就这么一次了。大家纷纷赶来的目的很简单,认识一下新皇帝,很多地方官都没见过李承乾,特地来留印象的。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地方官并不在此列。很简单,贞观的一大亮点就是精简行政,这么说吧,一个地方州郡,官府有编制的官员最多就数十人,有的地方只有十多个人,其余的都是小吏,不在编制内,只是领着一份工钱,连俸禄都不算。

自古廉政无出贞观之右者,长安皇城全部官员不到千人,这些都已经说过了,在此不多赘述。地方官们大老远的来这里,首先是给新皇留下好印象,其次就是来长安熟悉一下新朝堂,因为人已经全部换了。在长安这段时间,大家都要走门串户,和新一代中央部门联络一下。

至于地方?大家能当上一地长官,大局观都是有的,能力也不用质疑。贞观地方,行政官员和百姓比例差不多是一比一千多,好的地方也至少是一比八九百的规模。因此,能够当上地方州郡长官,既是朝廷的肯定,也是能力的象征。更别提,还有下辖的县乡了。

再说了,承明朝皇帝摆在那里,周边各国一个个赶着来还来不及,有那个不开眼的敢趁着这种机会偷袭大唐?以往敢这么干的,北方的突厥、西边的吐蕃,都没了!吐蕃高原,各方势力犬牙齿互,自己都还顾不过来呢。你说,这时候谁敢偷袭大唐?承明朝开局就有一个稳定、良好的国际环境。

而李承乾对于地方官员们的心思不感兴趣,他忙着和郑丽婉商讨学院规章制度呢。李承乾开了一个头,郑丽婉花费了三天时间,也拿出了一个简章。

《唐·文治学院规章》:1、特许天下十二岁以上有识学子,自主报名入院就学。2、学院施行季度考核制度,优者奖励学金、平者继续深造、差者强制退学。3、每年举行学院大考,优者奖励学金十贯,且可允许自主抉择是否入读国子监。4、学院学员就读期间,免除学杂费用,且供应三餐用度,自备衣物、被褥等生活用品即可。5、在学期间,禁止学员随意离开学院,家中有喜丧之事,需向学院提交申请。

《唐·军武学院规章》:1、允许军中战功卓着者,向上级军官申请入学深造。禁止上级军官阻扰,将士本人若遇上级不许,可向地方最高督查院递交奏请。拒绝申请军官,需要给予合理答复,否则一律以军纪严惩。2、军武学院为大唐军方将士特设学院,仅允军方将士入读,除特殊人群外,民间人士不予受理。3、申请就读将士入学,一切费用由兵部报销,学院负责与兵部对接,严禁任何部门未经皇权授权插足学院事务,违者从重论罪。4、学院划分为军略、武勇两科,学员将士皆需学习,不得已任何借口偏科,特殊情况由学院上奏兵部,协商处理。5、学院实施季度考核,从军略、武勇两者分别计分,施行双者总分制。优者可继续深造,差者遣返原归属部队。6、军武学院实施军队管理制度,学院规章不得与军规军纪冲撞,以军规军纪为总纲领。7、军武学院无学期限制,学员将士可自主申请考核,得到学院认可举荐,可进入兵部接受审核与考验,最终由三省商议处置结果。

临近十月,李承乾再次作妖了。他颁布了吏治考核制度!考核制度,优者晋升、中庸平任、差者贬谪,直至罢官免职。此为全国官吏,考核制度通用原则。ZY考核制度,概因在职期间所为政务所产生之政绩,此考核评定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御史台五方协同判定,最终综合考核给予优中差三等层次。

地方考核制度,由巡查令对当地百姓进行随机调查,此为地方官吏考核评价之重,其次便是当地百姓民生与综合发展情况、规模而定,由吏部、御史台进行协商裁定,综合考核给予优中差三等层次。

同时,于地方设立访查制度,地方刺史需要定期向百姓们征询百姓所困、所思、所需,进行当地政令部署,为百姓们解决基本的问题,从而达到改善民生。监察使,需要对此进行监督,以及记录在册,上禀ZY进行备案核实。

李承乾的这一步,又一次把民心这个东西,绑在了地方行政的身上。直接和地方府尹的政绩挂钩,要的就是再给民间百姓上一份保险。李承乾一直以来的作为,就宣誓了一个决心,在他的治下,当官的收着点官威,对百姓放尊重点!

李承乾在创造一个环境,就是当官的要看百姓脸色的环境。百姓对你不满意,那就意味着你的政绩不达标,你的屁股就要朝下面掉。巡查令、督查院政绩怎么来?当然是抓到同级的道府、军府的小辫子了!抓到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火眼金睛,态度诚恳,做事利索,时刻关注百姓们的生活!

没错,地方监察一派的政绩,就是天天盯着同级亦或者下面的行政、军务两方,只要他们出事,自己就能高升!三权分立,说白了就是制造地方分割,分化罢了。这一块,玩人心你和李承乾比,基本没有可比性,纯纯找虐的多。何况,人家手里有绝对权力,人家制定的规矩你只能遵守,在他的规则里玩。

相较而言,地方的军府方面,就比较和缓了。只要管理好地区的治安、不出现大规模的民变、大规模的匪患,那就是功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后两者,一般是有府尹一起陪着背锅的。而府尹的无能,也会招致督查院一起背锅,俗称‘咱们仨’。

统军的话,又不用你领军征战,只是要你保证地方治安,如果做不好,不做你做谁?立功?那就是剿灭匪患!亦或者,祈祷有国外敌对部队入境,你组织地方军备力量,成功抵御亦或者歼灭来犯之敌,那你直接平步青云了。当然了,如果敌国部队都跑到你的辖区了,遭殃的可就是负责你那边的镇国军将领了。所以,有人欢喜有人愁。李承乾这是在平衡、制衡全国的各级权力和行政、军务、法度等诸多方面。而这,才是李承乾的变革出发点。

皇权的本质就是既要下面的人互相合力共事,也要下面的人互相猜忌使绊子,完全听取皇权的号召。该办事的时候一起合作,平时彼此使绊子,而且还不能影响到发展和民生,一旦影响到民生那可就是必须要有人背大锅的了。而李承乾,通过吏治考核来确保地方官员不敢再随意欺压百姓,再借由柜彷来刺激地方上进,采取三权分立来避免地方权力集中,塑造一个各地听话的大唐。过去,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追求的是稳定,因为稳定代表着一成不变,安全。但李承乾追求的更多,既要稳定,也要发展,更要民心!那么,请问李承乾这位爷,在皇帝top榜中,能够排到第几梯队呢?

都说办法总比困哪多,但能够想到办法的人,却是少数。而李承乾,就是这少数人。李承乾这四个月的大动作,一桩桩、一件件的传到了大安宫内。没错,就住在隔壁,而且是唯一能够管得住现任皇帝的,大家能不积极把消息传进去吗?

“二哥,短短数月,高明就搞得满城风雨、全国上下沸沸扬扬。你说,这是好是坏啊?”

二凤自然听说了这段时间李承乾的政策和部署,此时此刻他面前就堆着一堆奏折。上奏的,毫无疑问是那些老家伙还有地方官员们了。因为,他们只能上奏到二凤这位太上皇这里了,希望二凤能够帮他们主持公道。至于现在的皇城,都是一帮小年轻,都是东宫培养出来的,他们可太清楚这些事情的背后含义了,而且他们追求的是纯粹的极致利益,没有理由去阻扰发展和利益的道路。

东宫的培养,堪比极端邪教的洗脑!一个个娃子,愣是直接叛变了,连家里都置若罔闻了。也从侧面说明,李承乾的御下之术、蛊惑之术的确恐怖如斯。

他们的思想很好理解,可以理解为现代的资本家。资本家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要的不是财富了,而是单纯的想要剥削手下的打工人,不断削减打工人们的利益,但又要打工人们劳作的更多。没错,就是这个道理,他们资本家要的是这个,榨取打工人的劳动力。

东宫这群年轻人,也是这样的思维。只要能把大唐这个蛋糕做大,无所不用其极!蛋糕越来越大,那么划分给他们的蛋糕就会越来越多。怎么划分那是李承乾的事情,他们反抗不了。没错,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唯一的区别就是有一个镇得住他们的最高统治者,还秉承公平原则,把大部分留给大众,而不是把九成蛋糕分给少数既得利益者。正如当初杜构回复郑丽婉说的,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用对了那就是百姓的福祉,用错了那可就是大众百姓的噩梦了。

二凤摇了摇头:“朕没看出高明哪里做错了,反倒是每一条新的规矩当中,都是为民谋利。说白点,高明只不过是从官员们手中,抢夺了更多的利益分给百姓,乃至让百姓真正的有了话语权,能够震慑住地方官员。”

长孙皇后担忧道:“可...这么多人反对...”

二凤一脸不以为然:“那又如何?他们告到朕这里来,不就是因为他们根本无法反抗高明吗?高明说到做到了,高明身后有全国的将士、全国的百姓,千万双拳头,他们根本无法和高明抗衡。高明当初说,以后他管不了,但至少他在的这几十年,要让大众百姓们,不会遭受欺负,更不会让为国奉献的有志之士寒心。”

“他们为虎作伥太久了,历朝历代莫不是官逼民反。如今,我大唐有一个李承乾,那就是他们这群豺狼的噩梦了。如今,两级反转、攻守易型了,百姓们掌控了主动权,他们这少数贪婪的家伙,陷入了被动当中。你说,百姓们对待这样的一个君王,能不爱戴和支持吗?百姓们,又怎么会去反对这样一个为他们着想的皇帝呢?”

长孙皇后也是听的一愣一愣的,颇为震惊:“高明竟能...”

二凤笑道:“都说了,不要小看他们俩小家伙。连天地都被他们夫妻二人力压一筹,世俗之人又能如何呢?地方百斯骑、三权分立、一级行政区,为的就是控制地方舆论,让百姓们有机会了解一个真正的朝廷,避免下面那些家伙蛊惑百姓。吏治考核和柜彷,更是不断刺激、鞭策地方官员上进,着重民生和经济发展,各种方面的敲打和鞭挞他们,防的就是尸位素餐。”

“现在,你还认为高明的做法不妥吗?高明把人性看的透透的,就凭他们那群目光短浅的贪婪之辈,岂能与我儿高明相提并论?完全是无力反抗,唯有认命。高明此等能耐,虽然朕不想承认,但朕的确都不及他一半了。以往还说高明武略卓越,如今一看,高明的文治手腕,才是经韬纬略之资,千年唯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