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玩意咋评价?

当然也不是真不能评,只是你打好评还是差评呢?

敢打好评,那就是对山东士有意见,林尘不怕,他们怕呀!

可是睁眼说瞎话,说诗不好?

那你到底会不会欣赏,前车之鉴,搞不好是要被钉在耻辱柱上的。

于是乎,原本热情高涨的儒学子弟们,一个个如泄了气的球一般,同样准备一展身手的名儒们也沉默了。

这一篇是没办法了,评不了,也没法评,只好等着三天后的新篇了。

不过感觉还是好气呀,感觉林尘把所有人都骂了,而且人家还让你还嘴,可你就是张不开口,真是憋屈!

真是个坏种!

三天的酝酿,林尘发书事件,已经发酵的满长安城,是个读书人都知道了,关注度拉满,甚至其他诸如洛阳这样离得不远的城市,得到消息的也都正往长安赶来。

这无疑是一场盛事,属于文人的盛事,但凡有点想法的,谁也不愿意错过,这是他们离成名最近的一次机会。

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林尘的第二篇大作,终于来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pS:宋·周敦颐「爱莲说」

好文章!好莲花!好品行!

彩!大彩!

好一个林初元!好一篇稀世佳作!

你要是这么写,我可就有的说了。

谁也不能否认,这是篇好文,好文你不能光说好,你得说明好在哪为啥好,这就是大家能发挥的地方了。

只要观点新颖,遣词用句得体,最好能突出个人风格,能让人眼前一亮,未必不能脱颖而出。

林尘可是说了,一共十篇,除开第一篇还有九篇,无论是选其中一篇精心打磨,以高质量胜出,还是九篇全写以量取胜,都是办法,总之成名就在眼前!

孔府,孔颖达看着文章先是一通赞叹,又是大声诵读几遍,越读越有味,忽的灵光一闪,急忙研墨铺纸,提笔写到:

“余尝观于夏洛之池,莲叶漾漾,如碧空波影,而花枝翩翩,星如点簇……”

长安纸贵!

真正的长安纸贵!

正常纸价约三文一张,一张纸长约一尺三阔九寸五或者一尺,这已经很贵了,都能买一斗粮食了。

可这几天因为林尘的原因,纸张的价格却是疯涨起来,都到了五文了,这可是消耗品,这时代又是用的毛笔,一张纸可写不了几个字。

有鉴于这种情况,墨香斋开始卖纸了,一文钱两张,历史最低价!

林尘的名声终于又回来了,再度成为人人追捧的对象,曾经的茅屋也再度成为打卡圣地,只是这回可供诵读的多了一篇「爱莲说」。

又三天,林尘一篇《师说》,将这次活动再次推向高潮,那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更是让林尘收获拥趸无数。

就连向来因为林尘年轻,而看不上他的侍中陈叔达,也不禁赞叹「此中肯之言,吾不及也!」

而又因为此次影响力太大,受众太广,大家又是全都在讨论同一篇文章,造成的后果就是,林尘竟隐隐有了向文坛宗师地位前进的趋势,这倒是原先没想到的。

现在刘敏陪嫁来的铺子墨香斋,在长安城乃至所有来长安城的读书人中,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

每日前来眷抄林尘文章,以及投稿文章的不计其数,当然便宜的纸张也让这里变得繁忙无比。

每每等到三日放告示的时候,更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好多人都是坊市一开,便赶紧过来排队候着,只为第一时间便欣赏到大作。

而且还有另一桩好处,那便是给在后面的,暂时看不到的人朗诵,这可是极为露脸的事!

难得这么多有学识的人聚在一起,保不齐哪个将来就飞黄腾达了,能为他们诵读文章,这也算是一份香火情了。

原本就是林尘资深粉丝的韦整,而且上本书还留了名,自然不甘人后,前几次被挤着挤着他就不知道自己在哪了,只好看着别人风光。

这回他总算赶在坊门开启的第一时间,站在了最前头,随着天光破晓,墨香斋的掌柜终于打开了紧闭的店门,小心翼翼的将一份新的告示贴在外面。

“来了,来了!前面的,别顾着自己看,赶紧给大伙念念啊!”

韦整正凑着看呢,都没看清字,后边的便催促着叫唤起来,当下不敢怠慢,热了众怒就不好了,何况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么,于是赶紧清清喉咙,便大声道:

“诸位请了,在下京兆韦氏韦整韦思齐,大家且安静一下,我为大家诵读初元先生大作。”

“霍,韦思齐呀,上本初元文摘不就有他的评语么,是个有眼光的。”

“我也看了,评价很中肯,难得的是别人都在骂,就他敢说实话!”

“不错,是个有风骨的!”

“诸位竟然都看过第一卷,可惜我知道时已经没了,不知可否借阅一番?”

“好说,好说!先安静,要开始读了。”

这就是能选入初元文摘的影响力,哪怕只是一句话,在这书籍匮乏的年代,都能让拜读过的人,牢牢记住。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