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宋赢家:从拯救李清照开始 > 第68章 王希孟的新活,投下主的麻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章 王希孟的新活,投下主的麻烦

得到刘况的密报,辽兵即将南下,极有可能入侵,赵佶一边安排枢密院和兵部调兵遣将积极抵抗,一边准备迁都洛阳。

可是洛阳周边准确工作还没有完成,首先得有详尽的军用地形图。

根据这个地形图配置适当的装备和作战人员,才能起到最佳的作战效果。

赵佶为了画出洛阳周边准确的地形图,让王希孟过来福宁殿。

“官家,您找我?是有新任务吗?”王希孟总是对新任务满怀期待。

赵佶掏出一块金牌:“拿着朕的金牌,去洛阳找章惇,他会配合你,你的主要任务是制作洛阳周边全地形图。”

赵佶要求将火炮的射程,洛阳周边山脉高度,城镇道路,峡谷森林等,全要素标记清楚。

“官家,火炮射程一般多少步啊?”王希孟第一次接触如此精细的活,画图要是画错了一点点,打起仗来那可就……

“我们的火炮,就是投石炮,也叫车轮炮,一般200步射程。”

“遵命,官家,臣就以200步作为基准尺度,画一幅详细的地图回来。”

“嗯,这是四包种子,记得在洛阳周边四处山峰的山顶山腰播种下去,派人守住各个山脚。

如果碰到苏子元,让他陪你一起,护你周全。”

“不用不用了,谢谢官家,臣好歹也是开阳境的实力,打败普通山贼和劫匪不在话下,嘿嘿。”

官家身边没有苏子元这样的高手守卫,这才是王希孟担心的,他一个小人物,去写写画画,犯不上招谁惹谁或者被谁劫财劫色。

到了洛阳,请章惇派洛阳禁军分头守卫就好了。

“把盘缠带好,这是一百两银子和十贯钱,拿着用吧。”赵佶知道上山下乡不容易,多给了些。

“官家真细心,臣去了,等我好消息。”趁眼角泪珠还没有滴落,王希孟快速离开了福宁殿。

雄州。

真定军副使将岁币交割给了辽国北院使者,双方签字画押后,真定军副使带着随从离开了雄州。

不过,副使在离开之前,辽国的人抛下一句话:“岁币延迟交割,大宋攻击辽方护送人员,待皇帝裁决后再讨说法。”

真定军副使从接到命令到完成任务,一天也没有耽误,要怪就怪宋江和魔教徒们半路劫财。

“我等也要奏禀陛下请示如何善后,告辞!”

真定军副使他们刚走,辽人南下大军就杀气腾腾地扑到了雄州。

雄州地处两国交界处,北边属辽 南边归宋。

辽军大帐里篝火熊熊,欢声笑语不断。

辽兴军节度使与投下军州的节度使、刺史正在赏舞吃肉喝酒。

“节度使远道而来,本主款待不周,还请海涵呐。”投下主双手端起银碗朝主位的三万铁骑主帅敬着酒。

“投下主客气啦,事出突然,大军没有给你添麻烦吧?”

“节度使哪里话,这是本主的荣幸,请。”

节度使已派人护送岁币北上,任务已顺利完成,只不过要不要继续劫掠大宋,他还没有拿定主意。

雄州这里征战多年,人口稀少不说,土地也荒芜大半,听说赋税上交情况不是太理想。

过来现场查探,果然与南京城和其他各京不可同日而语,吃的喝的都略显寒碜。

“今年收成如何?南面的大宋是不是肥的流油啊?”节度使寻思要是多劫掠一些物资回去,这个冬天岂不是更舒爽。

今天这顿酒饭,已经是投下主花了大力气准备的了。这么多人,吃喝拉撒睡的,实在是消耗太大。

投下主希望节度使尽快带兵回营,不要再耗费他好不容易积攒的钱粮了。

“节度使明鉴,大宋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之贪官污吏横行,百姓苦不堪言呐,收成能好到哪去。”

“那就把那些贪官污吏杀了抢了嘛。”

“宋辽两国有盟约在手,不要轻易撕破脸皮,现在交战对双方都没有什么好处,还请节度使明察。”

从炭火上的烤架上割下一块滋滋冒油的鹿肉送入嘴里,节度使慢慢咀嚼着,没有搭话。

“明天让左军的兄弟们出去转转,不能空手回去哈,味道还过得去。”

听说让军士们出去,投下主暗道不好,这一万多人到处烧杀抢掠,不知道要惹出多少事情。

投下军州是辽朝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将以俘掠的人口,建立起的州县,用于集中奴役和管控的一种形式。

头下军州的节度使、刺史由辽国中央任命,其他官员则由投下主自行委任。

南京各道沿用唐宋朝制度,设州县,州有节度使、刺史,县有县令。

投下主好不容易将俘虏劫掠来的汉人,渤海人安抚下来,让他们能活下去,养肥了好收取更多赋税。

现在就要去打秋风,那不是逼着这群异乡人反抗吗?

横竖都是死,他们拼起命来,也是很吓人的。

这些节度使的亲兵护卫,劫掠完了就北上逍遥快活,留下一大摊子破事给他,让他天天擦屁股。

投下主心里很是憋屈和不满,但还不能发作。

“马上就要下大雪了,节度使要不留下几百人四处转悠一圈,来年开春定将各类物资准备充足。”

听出来投下主的意思,节度使有点不耐烦:“少啰嗦,明天就开始吧。”

前些年兵灾战火摧残,这片原本肥沃的土地,竟无人打理而荒废了许久。

离大账几里处有个小村庄,去年投下主刚把几个流浪汉人驱赶到此地,因为他们年长者姓王,此处得名王家村。

地处偏远,又经过两国各种势力反复摩擦,此处渐渐形成了三不管地带。

王姓老汉带着一个残疾儿子和边境上捡来的一个叫周胜仙的女人,飘零好几个地方,最后终于是在此地扎下了根。

此地属辽国边境,在此的百姓无需缴纳苛捐杂税,更没有地主骚扰。几番辛勤劳作,老王家居然有了不错的收成。

但太多年的战争,人们早就怕了,为防止哪一天来自北方的骑兵再来杀戮祸害,老王带着周胜仙悄悄在田地的中心处,挖了深深的地窖。

地窖上面是厚重的木板,然后压上厚厚的土壤,一样能让庄稼生长。

每到秋收之后,老王将一部分粮食归仓,另一部分则悄悄藏到地窖中,用作来年种地的种子,或者给收成不好的年景做准备。

暮色苍茫,两处茅草棚升起袅袅炊烟,正在土灶上煮粥的周胜仙突然贴地聆听,不一会大叫道:“爹爹,有骑兵来了!”

王老汉丢下锄头,拉着腿部残疾的儿子就往地窖跑:“仙儿,赶紧过来,快点!”

奔腾得马蹄扬起一片尘土,带着雪泥,从远处疾驰而来,速度极快,王老汉一个趔趄,摔倒在地窖边缘。

炊烟,正是炊烟引起了这一队辽人骑兵的注意。

“妈的,这里居然还有汉人出没,上去看看,都有什么!”骑兵队长挥舞着马鞭,指了指炊烟方向。

两个骑兵迅速扑了过来,手中弯刀寒光闪烁,见到老汉抬头,一刀砍了下去。

躲在盖板下的周胜仙浑身发凉,只听到爹爹一声惨叫,紧接着有东西砸翻和燃烧的声音传来。

“队长,穷得叮当响,狗屁没有,去别处看看吧。”

马蹄声远去多时,周胜仙推开盖板,缝隙里环视一圈,确认没有危险后,她才爬了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