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宋赢家:从拯救李清照开始 > 第24章 得到秘籍,白颚奏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章 得到秘籍,白颚奏事

赵佶一觉睡到大天亮,神清气爽,心中的些许烦闷果然消解一空。

伸手摸去,身边空无一人,抬头隔着薄纱已看到正在忙碌郑宝琴的倩影。

她此刻恰好回头,二人相视而笑:“官家醒了,今日不上朝,可以多歇息一会儿。”

“真想多躺一会啊,可是要忙得事情太多了。”

赵佶起来洗漱完毕,起居郎和张迪早已等候在屋外。

“所有人听好了,朕今日册封郑氏为美人!”

郑宝琴一点准备都没有,感觉像是做梦似的,这简直太好了,一步登天虽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能皇宠常在就好。

她莲步轻移,跪下深深谢过皇上。

拉着郑宝琴的手,赵佶温柔地拍了拍:“朕直接封了美人,可还满意?!“

这个知书达礼,秀外慧中的女子已经给赵佶处理了几百本奏章,几乎没有疏漏。

个别的奏章经赵佶审核过后,予以了纠正,但那是极特殊的存在。

而且批阅奏章本来就不是嫔妃的活,只不过赵佶想要适当地锻炼锻炼她,毕竟他不可能一直待在皇宫和京城。

终有一天,他赵佶要率领禁军冲锋陷阵,直捣黄龙。

“臣妾岂敢贪多,得到晋封,此生无憾矣。”紧紧挽着赵佶,望夫眼极为深情。

起居郎和张迪对视一眼,只有记录和羡慕的份。

福宁殿的宫女们都齐声恭贺,眼神里满是羡慕,几个月前郑宝琴还跟她们一样,这才几个月就已经是美人了。

她们怎么就没这么好命呢。

皇上金口玉言,眼下他的嫔妃又如此之少,子嗣亟待开枝散叶,他们真的挑不出任何毛病来。

况且先帝已有越阶册封的先例,册封之事就这样定了下来,只不过正式的册封大典要晚点举行,皇家还有一套流程要走。

一时间,后宫鼎沸,有人欢喜有人忧。向太后得偿所愿,自然是欢喜的。

至于忧愁的嘛,倒还真有一位。

“张迪!”赵佶想起两个月前就听他汇报道士林灵素一直求见而不得。

“臣在,官家有何吩咐?”张迪跟着赵佶也是水涨船高,日益得宠,目前又掌控关键的岗位,将赵佶伺候得更仔细了些。

“那个道士可还在宫中?”

“正在宫中修炼,听说再不接见他,他就要上山去了。”

“这是在威胁朕?”赵佶笑道。

“谅他也不敢,只不过这前后差异太大,他有点接受不了罢了。”张迪解读着。

听人说官家几个月前,几乎天天念经称道,与林灵素往来密切。

不知道怎么地,最近两个月林灵素连皇上的影子都看不到。岂不怪哉?

“你让他去垂拱殿等朕,带着御药院的医官,然后你去库房清点一下所有的丹丸丹药存货,历朝历代的全部登记在册。”

“臣遵旨。”

赵佶回忆起来,自己宠信道士林灵素,听信他的佞言,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以道代佛。

好在这个方案没有在全国铺开,只是在京城周边试点过几次。

听王诜逛街时说过,有个寺庙很惨,正是试点的那个。和尚被戴上假发,不许光头,甚至还允许娶妻生子云云,搞得乌烟瘴气。

赵佶原本就不是太喜欢林灵素他们,经过救李清照的事情,现在更是有些厌恶起来。

有过现代社会经验的赵佶知道,宗教归根结底是要为国家社稷服务,和谐共生,为民许福利。

而不是非此即彼,欺民跋扈。

前段时间让户部和鸿胪寺统计一下全国的道士情况,让赵佶大吃一惊。

道士人数已达十万之众,更要命的是他们涉足土地兼并,与民争利已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为何?

还不是仗着赵佶前阵子对他们的吹捧赏赐和褒扬。

冗兵,冗员,冗费,在加上道士在中间搅和,宛如几条红色的巨管,不停地疯狂地贪婪地抽取着大宋的心血。

“丹药存货已统计完毕,请官家过目。原先负责为官家进丹的人是上清掌门刘混康,额……官家身体不舒服吗?”张迪进门禀告道,看到赵佶闭着眼睛,捂着胸口,紧锁眉头。

听到张迪进来,赵佶甩头将杂念抛开,那几根管子迟早有一天要连根拔除,随手取过丹册,回道:“无恙,刘掌门怎么了?”

“他门派中事务繁杂,已经回去,只留下林灵素专门对接。他上次特意炼制的金丹,提醒官家按时服用。”

从古至今的皇帝都想长生不老,可谁又能真的长生不老呢。丹药不知道害死了多少皇帝。

眼下唯独赵佶自己不想服用丹药达到长生不老,他还没玩够呢,氪毛线的药。

“库房居然还有三千多颗丹药,还有唐朝的?”赵佶惊讶道。

张迪嘴角抽搐了一下回道:“反正小黄门们不吃,宫女们也不吃……”

“好你个张迪,你的意思是谁吃谁蠢呗。

对了,蔡京童贯那六个大臣每人三颗,把全国三千多个有正规编制的道观组织过来,让他们派一两个人五天之内过来开丹会,每人现场服用一颗。”

“丹会?”张迪两眼一抹黑,急忙追问。

“就是把所有库存丹药发给大家吃了,免得占库房,浪费人力,皆大欢喜。”

原来皇上是要把丹药给这些人吃,还都是道士和大臣,想到了某一层,张迪不得不佩服:“官家干的漂亮!”

林灵素进来问安之后,询问赵佶最近修习可有长进,赵佶哪里有修炼一刻钟啊,早就忘记的一干二净。

“仙长可有随身携带贵派武艺秘籍呀?”赵佶随口问道。

“官家询问的是外丹之法还是内丹之密?教派众多,各有千秋,鄙派以内丹为主,擅长以气御功。”

“哦?可否供朕一览?”赵佶记起来刘乃桃说想要学习武艺,不知道这种适不适合,且看看再说。

林灵素从怀里掏出一本封面泛黄的书籍,恭敬递给赵佶。居然是羊皮书籍,赵佶翻看了几页,寻思果然有些门道。

“现在没有时间预览,等朕研读几日再还你,仙长。”

“无妨,官家喜欢,拿走便是,上清宫还有多余备份。”

“那就多谢了,对了,后日的丹会,有一些祭祀仪式和道法宣讲,由你主持,如何?”

“臣定全力以赴,不负重托。”林灵素听到有丹会,大喜。他巴不得有更多露脸的机会呢。

“嗯,你先下去休息,朕还有事情要跟这位商讨。”赵佶指了指御药院的医官。

“臣告退。”

林灵素出去后,赵佶手里抛了抛林灵素刚炼制的金丹,似乎还带着余温:“听说你跟着林灵素几个月了,都有哪些收获和心得?”

“回陛下,生金、丹砂、水银都有毒性。金丹大药,不可不戒。”医官丝毫没有因为官家喜欢林灵素和金丹,而曲意逢迎。

“你倒是耿直,跟着道士几个月,没有被他忽悠瘸了?”赵佶笑道。

“臣一心向道,不过此道非彼道,臣醉心于研究本草真经及其药理,丹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嗯,很好,丹会你留下来,跟踪观察一下服用之人的症状和表现,也许对你的研究有点帮助。每一颗丹药他们都做了登记,有的也许还真有点用处。”

“那可太好了,臣多谢官家。”

一下子有三千多个标本做研究,自己能节省多少时间,多少体力和钱财啊,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绝佳机缘,出来之前给赵佶磕了好几个响头。

福宁殿。

从垂拱殿回到福宁殿,郑宝琴将一个奏章递给了赵佶:“官家请审阅,这个奏章很有点问题。”

“哦?朕看看。”

这是一个叫白谔的宦官呈递上来的奏章,宦官干政,已是不妥了。

“他什么品阶,入宫多少年了?”赵佶问。

郑宝琴在向太后那里多年,皇宫里面的人事非常熟悉。

内侍高品的太监,在宫里干了不止一年,怎么如此不懂规矩?赵佶寻思着。

赵佶接着往下看,里面的话让他陷入了沉思。

寥寥十个字:乞皇太后不候升祔还政。

“不等灵柩下葬就要皇太后还政给官家,这个白谔用心极为险恶,官家可千万不能上当。”

郑宝琴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只因她先前是向太后的人,现在成了皇上的人。

向太后与皇上是一个阵营的,向太后已经答应了替皇上听政,纯属帮忙,她本人无心政务。

答应一共听政七个月,目前向太后还有两个月就要还政给皇上。

这厮早不提晚不提,偏偏这个时候提出来。

这不是离间向太后和皇上吗?

“宝琴分析得挺透彻,他只将矛头对着向太后,对朕只字不提,够阴的。

此事绝不能善了,明天朝堂上朕要大臣们彻底查一查。”

上朝之后,赵佶将白谔奏事的案子抛了出来,向太后大怒,怒斥白谔不懂规矩,指示赵佶应将此人斩首。

底下群臣则开始了他们各不相同的表演。

向太后提拔上来的韩忠彦破口大骂,应马上将白谔处死,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

另外几个章惇提拔的官员反对处斩,理由是:白谔只是一个不懂规矩的太监,胡说八道几句,斥责一番即可。

“启禀陛下,此人曾是蔡王赵似的老师,臣建议先审一审再定夺为妥。”曾布非常及时地提醒道。

赵佶点点头,示意曾布自己心里有数。眼下最关键的是不能把梁从政朱太妃他们逼上绝路。

这个集团要是铤而走险,别说赵佶的皇位,就是性命也会有极大的风险。

章惇梁从政目前谨言慎行,没有任何把柄落到赵佶手里,他不可能无缘无故随意整治他们。

梁从政不置可否,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自从他勾联拥立蔡王赵似为帝失败,就已经上了蔡王赵似和朱太妃他们的贼船了。

身家性命和家族命运,是飞黄腾达还是一朝毁灭,眼下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政局,把后宫搞乱,篓子捅的越大越好,他们方才有可能乱中翻盘取胜。

各方势力在蔡府活动频繁,难免被官家和向太后的耳目发现端倪,这一招离间计,只会破坏官家他们阵营,有利于己方。

且看他们如何破解吧,要是官家和向太后争斗起来,自己这边的绝佳机会就来了。

一个老的老,一个小的小,嘿嘿。

“开封知府何在?”赵佶听到曾布的话里有话,只能先审一审,稳住再说。

又是圣瑞宫,还真是阴魂不散呐,赵佶暗骂道。

“启禀陛下,臣在。”吴居厚俯身回复。

“立刻将此人提审,查个明白,如若犯法,严惩不贷!”

“臣遵旨。”

吴居厚连续审理了两起原本梁从政他们自己可以审理的案子,他心知肚明,皇上是不信任梁从政了。

要是这几次办案得当,也许还能往上再升一升。

退朝之后,赵佶专门陪着向太后一路回到宫里,坐好之后,赵佶看得出来向太后还是有些不高兴。

“大娘娘尽管宽心,此人一定要严惩,不过眼下最要紧的,是我们不能着了敌人离间计的道儿。”

向太后知道赵佶并不急着亲政,最近一直在宫里宫外玩乐,两个心爱的押班也赐给他了,他答应严惩白谔,心情好了不少。

“官家考虑得挺周到,的确是稳定压倒一切。明天等吴居厚的奏报再说。”

第二天,吴居厚奏报,白谔没有任何人唆使,完全是他自己不懂事乱来的。问赵佶接下来如何处理。

“各位臣工,此事如何处理啊?”赵佶想听听他们的想法。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人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可打他个八十大板。”

“回陛下,念在此人初犯,可训斥一番驱逐出宫。”

“启禀陛下,臣以为应将其流放编管三百里。”

底下七嘴八舌的意见是各有不同。

脊杖八十大板不得把人活活打死,跟斩首有何区别,不可行。赵佶首先否定了这个建议。

训斥一番,不痛不痒,也不爽,被赵佶排除了。

流放编管几百里,倒是不错的主意。向太后应该满意的吧?

清了清嗓子,赵佶说道:“朕决定将其流放编管五百里,各位臣工以为如何?”

向太后等了几秒钟,嗯了一声,不再反对。

底下群臣看着向太后无异议,他们也顺水推舟,纷纷赞成皇上的处理方案。

“那就这样定了,退朝!”赵佶总算把这个棘手费神的案子解决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