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资治通鉴:破万卷书,笑话 > 第134章 大汉当头网红贾谊贾嘴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4章 大汉当头网红贾谊贾嘴炮

贾谊真牛,看很透了王朝更替。

贾谊说:治理国家啊,其实跟放置器物没啥两样。

关键呢,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了。

商汤、周武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的温暖怀抱里,子孙相传了好几十代;

而秦始皇那缺心眼的家伙呢?

把国家安置在法令、刑罚的冰冷铁笼里,结果差点把自己给玩死了,子孙也跟着遭殃。

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取舍不同后果可就大相径庭了啊!

有人说啊:“要判断某人所说的道理,靠不靠谱,必须得观察事实。”

这话简直就是至理名言啊!

就像咱们逛街买东西一样,得货比三家,才能知道哪家的东西,性价比高。

现在有人嚷嚷说,治理国家礼义不如法令,教化不如刑罚,那君主为啥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的盛衰兴亡,事实去对比一下呢?

这就像咱们追电视剧一样,得看完整个剧情,才能评价演员演技好坏,剧情狗血程度高低嘛!

君主的尊贵啊,简直就跟豪华大酒店大堂似的;

群臣们呢,就像大堂下面的台阶;

百姓们呢,就只能乖乖站在平地上仰望了。

所以啊,如果有九层台阶的话呢,那大堂就显得高不可攀,气势磅礴;

要是台阶只有一层的话呢,那大堂就显得矮挫挫的了,一点气势都没有。

高大的堂,让人望而生畏,难以攀登啊;低矮的堂屋呢,就容易被人踩踏,毫无威严可言了。

情势就是这么个情况啊!

所以古代那些明君们,就设立了等级序列,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啊;

朝内有公、卿、大夫、士等官职等级分明;

朝外还有公、侯、伯、子、男等封爵来彰显身份地位;

下面呢,还有官师、小吏,一直到普通百姓等,各种角色;

等级制度森严,而天子则稳稳坐在这个等级序列的最顶端,发号施令,享受万民敬仰啊!

这就像咱们爬山一样嘛,虽然山顶高耸入云,但咱们得一步一步往上爬,才能到达顶峰享受那无限风光啊!

哎呦喂,老话儿说得好啊,“欲投鼠而忌器”,这话儿简直就是咱们生活中的小确幸啊!

你想啊,小老鼠要是靠近了你的宝贝瓷器,你抄起家伙想砸它,可还得掂量掂量,怕砸坏了那心肝宝贝。

这更别说那些,跟皇帝走得近的大臣们了,他们简直就是皇帝身边的瓷器,碰都不敢碰啊!

皇帝老儿呢,得用廉耻礼义这些大道理,来管束那些大臣,就像咱们得用规矩,来管熊孩子一样。

大臣们犯了错,皇帝可以叫他们自杀,可就不能随便侮辱他们,更不能随便就咔嚓了。

所以啊,那些刺面、割鼻子的刑罚,都不能用在大夫身上,因为他们离皇帝太近了,得给他们留点面子,不然皇帝老儿的面子往哪儿搁?

按照礼数呢,臣子连看皇帝驾车的马的年龄都不敢,更别说去踢那马吃的草料了,踢了就得挨板子。

这都是,为了早早防止臣子,对皇帝有啥不敬的行为。

那些诸侯王、列侯、三公这些大官,本来都是皇帝得客客气气对待的人,就像咱们对待长辈一样。

可现在呢,却让他们跟老百姓一样,受那些刺面、割鼻、剃须发、断脚、挨打、辱骂、斩首示众的刑罚。

这不就像是把家里的台阶给拆了吗?

受罚的人,离皇帝也太近了吧!

皇帝老儿这是肿么了?

难道是想搞个大新闻?

要是不提倡廉耻,那些手握大权的大臣,岂不是虽然地位高,却像囚犯一样不知羞耻?

就像那望夷宫事变,秦二世被判了重罪,就是因为他不懂得“投鼠忌器”的道理,结果砸了自己的脚。

再说说啊,鞋子再漂亮,你也不能把它放在枕头上;帽子再破,你也不能拿它来垫鞋底。

一个人要是曾经做过大官,皇帝对他客客气气的,老百姓对他敬畏有加,那他现在犯了错,皇帝可以免他的官,可以赶他走,可以叫他自杀,甚至可以杀了他。

但是啊,皇帝要是叫人把他绑起来,送到官府去做苦力,挨打挨骂的,那就不应该让老百姓看到了。

要是让那些小人物,看到大官犯了错,也会被这样对待,那他们岂不是,也可以对大官们不敬了?

这可不利于咱们尊重高官,礼敬显贵的传统啊!

古代的大臣们,要是犯了错被罢官了,不说他不廉洁,而说他“不爱惜自己”;

犯了男女关系的错误,不说他淫秽,而说他“屋子的装饰不好”;

软弱无能不称职的,不说他无能,而说他“没有好好的做事”。

所以啊,即使是大臣们真的犯了罪,也要给他们留点面子,不直接点破他们的罪过,给他们个台阶下。

那些被严谴斥问的大臣们,听到严谴斥问,就得自己穿上丧服,带上请罪的东西,到请室去接受处置,皇帝可不派人去绑他们。

犯了中等罪的,就自杀,皇帝不派人去割他们的脖子;

犯了大罪的,就面向北方拜两拜,然后跪着自杀,皇帝也不派人去揪他们的头发斩首。

皇帝就可以说:“您自己犯了错,我可是以礼相待的。”

皇帝对大臣以礼相待,大臣们就会自爱;

皇帝用廉耻来约束大臣,大臣们就会重视气节品行。

要是皇帝用廉耻、礼义对待大臣,而大臣却不用气节品行来报答皇帝,那他们就不像个人了!

这种习俗要是流行起来,那大臣们就都只会考虑自己的操行,而不去考虑利益,坚守气节,而尊重大义。

所以,皇帝就可以放心地,把大权交给他们,甚至可以把还没成年的继承人,托付给他们辅佐。

这就是推行廉耻,提倡礼义带来的好处啊!

皇帝有什么损失呢?

放着这样的事不做,却长期地实行那些错误的办法,来侮辱大臣,所以我才说,这是值得深沉地叹息的啊!

哎呀妈呀,这皇帝老儿咋就这么不懂事儿呢?

说到这儿,贾谊又举了个大汉朝的例子。

说贾谊这脑子呀,可真不是盖的,转得比陀螺还快,眼睛一瞪就是一个点子。

他瞅上了绛侯周勃的那档子事儿,就像是饿猫闻到了鱼腥味,肚子里那点儿坏水,就开始冒泡了。

他说,这周勃呀,之前被抓去蹲大牢,就像那掉进陷阱里的野猪,左拱右撞就是出不来。

可结果呢,啥罪证也没查出来,就像是白猫儿钻进了灶坑——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贾谊赶紧就拿这事儿,去逗文帝开心,说:“您可得吸取教训啊,别让大臣们再受这冤枉气了。”

文帝呢,也不是吃素的,一听贾谊这话,心里跟明镜似的。

他琢磨着:“这贾谊说得对啊,咱得拿点儿礼义气节出来,让大臣们感受到皇恩浩荡。”

于是呢,他就一本正经地采纳了贾谊的建议。

从此以后啊,大臣们要是犯了罪,全都自觉地自杀了事,再也不用受那刑杀的羞辱了。

这事儿一传出去啊,那些大臣们可就炸开了锅。

有的说啊:“哎呀妈呀,这皇帝老儿,咋这么听贾谊的话儿呢?咱以后可得夹着尾巴做人了!”

还有的说啊:“这贾谊可真是个神人啊,几句话就把皇帝老儿。给哄得团团转,咱以后可得跟他。学学这嘴上功夫!”

从此以后啊,这朝廷上的风气可就大不一样了。

那些大臣们一个个都变得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了,再也不敢有啥歪心思了。

这贾谊呀,也因为这事儿名声大噪,成了朝廷上的大红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