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个师,陛下我反了! > 第268章 最大规模的阵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接到勤王的电令后,还忠于朝廷的各地督抚都熟门熟路的行动起来,这几年朝廷对地方部队的调动是愈发的频繁,大家早就有了准备。

不过对陕甘总督洪辰嗣来说,这倒是个麻烦事。

他的主要地盘是陕西,宁夏,甘肃地区,这三省自古以来就是边陲之地。

早在先秦时期就诸胡杂糅,天子征讨的西戎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此。

秦汉时期夺取河南地后,这块地区成为了汉朝与匈奴对峙的最前线,修筑了最早的长城。

在魏晋时期,这块土地又成为了北方胡人南下的前哨站,北凉、前凉等政权相继建立。

唐中后期武功内缩,曾经安西千里地,如今边防在凤阳。

西北先是被吐蕃占领,随后又成为回鹘和吐蕃的拉锯战,最终成为了甘州回鹘、高昌、青唐吐蕃等西北势力的决斗场。

宋朝在西北夏州政权成长为西夏后,长期在陕西保有巨大的军事压力,王韶开边时短暂拓边西北,随后就在金人的铁蹄下送出了半壁江山。

这片在历史上打得火热的土地,在明代之后逐渐贫瘠化,关中地区能够供养的人口也一再减少。

尽管现在陕甘总督能够管辖三省之地,但其手上的陕军加保甲的总数也刚刚超过十万。

部分部队还必须保留在本地用来弹压那些极端绿绿。

河西走廊的驻军也不能动,塞上江南地区的弹压部队也不能动,最终洪辰嗣只能带着六万陕军东出关中,而且只带了够吃一个月的粮食。

这已经是日渐凋敝的关中府库能够提供的最大程度了。

相比之下,天府之国能够供养的人口就比一座秦岭相隔的关中多得多了。

即便是在川中军阀争斗中已经被打到西康地区的刘文辉所部,其仍然能够保有超过三万人的部队。

依靠西康等地的商业贸易来供养他的军队。

而占据川东半壁江山的刘襄实力最为雄厚,在此次出兵的南方三省中,人数最多,共计出动12个师约10万人。

不过川军的装备一向低劣,在国内评比中只比黔军略好。

在黔军如今非武装化,被改编成当地的巡防营和巡警部队后,双枪兵的名头就落在了川军头上。

其所辖的川江兵工厂生产机器还能追溯到同光初年,最老的一台反射炉甚至是1868年从英国进口的原装货。

用这样的机器生产出来的枪炮质量十分低劣,往往步枪在发射两三百发子弹后就会磨平膛线。

启拉利轻机枪在四川也有仿制,原版比较挑子弹的枪械设计在经过川江兵工厂工人的组装后,竟然神奇的变成能够兼容当时七九口径各个厂生产的弹药,原因就是生产时公差在无意间被放大。

在这种担忧下,川军被要求在鄂北地区充当预备队,不必进入战场。

在杨彦武的心中,只有最可靠的南方新军才能解燃眉之急,湘湖联军与滇军、桂军、粤军鏖战良久,相互之间无法取得突破,这已经是最好的说明。

只不过在长时间的东征西讨,南征北伐过程中,荆湖军与湘军的人员缺口一直没有补上,战斗能力和训练程度在近两年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

在和西南联盟罢兵讲和之后,两省联军再度组建时,双方只能拿出约八万人的部队,且年龄结构偏大,装备也有所缺漏。

虽然三个方向的勤王军都顺利组建,开始奔赴中原战场,但到达战场尚需时日,要想稳固住河南战局,必须依靠眼前的部队。

朝廷在河南地区再次颁发了扩兵令,所有15到60岁的成年男性都在征发范围中,连以往一向被划入免役范围的官宦子弟都上了名单。

为了给这么庞大的部队准备武器,在朝廷控制区内配套颁布了武器收缴令,强迫民间枪支于5日内上交到固定地点,如有反抗政令或临期不交枪的……

将处以罚款。

除了组建新的部队来补充损失,原先在南阳等地区还保留有一部分驻军,人数约有四万人左右。

如果再加上豫西地区在朝廷眼中已经被安抚的镇嵩军六万人,朝廷仍然能在河南地区拉出30万人的架势,具有理论上的兵力优势。

而藩王军在经过数次大扩军后,兵员数量也才刚刚超过30万人。

更何况齐军要分出一部分兵力用来进攻直隶方向的中央军,晋军也需要在太行山防线上保持一定的部队,征北军也不算在南下作战的部队序列中。

但不管怎么说,双方在河南战场上能够投入的部队总数超过50万,这已经是欧战之后,夏国内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了。

但中原战场的决战现在仍处于调兵遣将阶段。

藩王军在攻克豫北和开封地区后,忙着消化占领区,互通有无,进一步整编部队。

朝廷方面也在等待自己的援军陆续赶到,双方目前沿着黄河摆开架势,固守阵地,谁都不愿意先发动进攻,陷入到了一种诡异的平静。

除了中原战场,就属苏沪战场与直隶战场打的最热闹了。

齐军的日军顾问似乎是日俄战争时期乃木希典大将附身,指挥装备低劣的齐军炮灰师向朝廷严阵以待的河间防线上发动大规模人海冲锋。

反正死掉的也不是本国人,指挥起来一点都不心疼。

在战事最激烈的时候,炮灰师平均每天要报销掉两个团以上的兵力。

这一通胡搅蛮缠的战法,不仅没有在防线上打开缺口。

反而使得这一地区的齐军被大大放血,进入了虚弱期,基本无力承担进攻任务。

相比之下,晋军在太行山附近发动的进攻就更有战术素养。

他们在山地攻防战中处于守势地位,依托山体修建了坚硬的堡垒,让从下往上仰攻的中央军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在陡峭的山壁之中移动部队绝对不是一个好选择!

可想要进攻掩藏在悬崖峭壁之后的晋军堡垒,就必须要将部队送上山。

在攀登的过程中,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中央军部队的非战斗减员比战斗减员还要严重!

有不少人滚落山谷,跌落悬崖,没有发生什么三流武侠小说中的奇遇情节,而是直接死亡。

时至今日,在太行山中开辟隧道和驴友穿行时总是会挖掘出几具还带着破布片的骨架子。

更多的遗孀家人则是日复一日的寻找遗体,直到寿终正寝,再也没有人记得他们。

无意中挖掘出来的尸骨只能随意安置在无名墓园中,等待着不会有人来的探望。

而将军们却取得了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