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 > 第242章 征兵,五万,一次招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2章 征兵,五万,一次招满

十日之后,征兵现场。

放眼一望,人山人海,以至于县城都被堵塞,不得不紧急更改地点。

杨一笑很少失算,但他这次没算准。

原本他以为,榜文已宣读,百姓们即便想要当兵,但是人数限制会让人迟疑。可他却忽视了一件最重要的事,这时代百姓对于吃饱饭的渴望。

管吃,管住,军饷按时发放,绝不予以克扣。

对于百姓而言,这是天大机遇。

虽然当兵可能会战死在沙场上,但是战死之前会赚到钱粮养家。所以,死又何妨,只要家里老婆孩子吃饱,值得汉子们豁出去拿命拼。

这一天出现的征兵潮,聚集人数绝对超过十万,许多人都是后半夜出动,提前等候在城门处等待开门。

当清晨一缕阳光洒下,守城的士卒缓缓打开城门,入眼所见的浩瀚一幕,守卒们嘴皮子直打哆嗦。

吓人啊!

黑压压的人群,一眼看不到边际,也不知道是几千人还是几万人,乌乌泱泱的阵势宛如浩瀚大海。

守卒们不敢迟疑,第一时间前往衙门,将城外的情况汇报,请求知州大人做出决断。

杨一笑的决断很快,他用了盏茶时间召集官员,随即紧急分配各种任务,将征兵点改为城外的旷野。

同时,紧急通知县里十六家大户,在城外即刻设置粥棚,配合今日的征兵事务。

并且,各家大户抽调读书人,临时征召担任书吏,补充官府的人手不足。

当日上三竿的时候,各种准备终于妥当,杨一笑亲率官员,参与到征兵之中。

此时的城外,沿着官道一路向南,每隔二十步,摆放一桌子。

每桌分配书吏两名,外加陷阵营士卒两个,书吏负责登记,士卒负责筛选,桌子后面摆放着钱箱,凡是入征者当场发钱。

放眼一望而去,桌子多达数百,而每张桌子之前全都排着队伍,每个队伍的人数都不会少于几百人。

如此粗粗一算,人数超过十万,官员们全都震惊,就连杨一笑也颇感压力。

这么庞大的应征数量,然而预定征兵人数只有两万,意味着绝大多数都会失望而归,很容易在民心之中留下抱怨……

如果是平日里的抱怨,倒也不至于出现大问题,但是今日这么多人聚集,稍微处理不好就容易酿出事端。

宋老生及时决断,第一个向杨一笑建议,语气肃然道:“知州大人,恐怕咱们的计划需要更改,出现眼下这个局面,两万限额绝对不够……”

刘伯瘟也紧跟着开口,神情前所未有的严肃,郑重道:“人心可用,天赐良机,我认为应该趁此机会大肆征丁,把五万民团的兵额全都招满。”

唐青云如今已经冲回泾县,在他身旁的则是孙学政,两人也先后开口,向杨一笑提出建议。

四个核心层的意见相同,杨一笑自己也认为时机难逢,但他仍旧足足沉思了良久,方才在心中下定了最终决断。

扩招!

五万人!

今日趁着人心可用,一次性把兵额招齐。皇帝给了他五万民团的兵权,想不到竟然在一日之间就要达成。

既下决断,立马执行,于是在短短半个时辰之内,所有的征兵点都接到通知。

火热的场面随即开启……

……

城外,三里处,第五百零四临时征兵点。

青年李三双手攥拳,不断的给自己鼓着劲,当报名队伍终于轮到他时,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解紧张。

不紧张不行啊,今天竞争者太多。

虽然他在十日之前就已经有了身份,被那日宣读榜文的小吏登记成预备役,并且这十天里一直领取粮食,每天吃饱之后努力的锻炼,原本按照他的想法,他今天肯定能够入选,然而看到黑压压的人群时,他心里的自信忽然开始不足。

“哥,哥,你行吗?”身边,十六岁的小妹语气忐忑问他,很明显,妹妹在担心他选不上。

还有和妹妹一起来送他的娘亲,此时脸色也显示出惶恐,虽然娘亲没有开口问他有没有信心,但是李三知道娘亲比小妹更加的紧张。

唯有三个年幼的弟弟,因为太小还不懂压力,所以全都挥舞小手,叽叽喳喳的在撒欢,天真烂漫道:“大哥要当兵啦,大哥要当兵啦,当了兵,有钱挣,买粮食,做饭吃。”

呼!

李三艰难的呼出一口气。

娘亲和妹妹的期待,三个小弟的渴望,化作如山的压力,让他感觉肩头沉甸甸。

就在这时,队伍轮到了他,只见书吏已经冲他招手,示意他走到桌前报名。

李三不由自主的,重新深吸了一口气。

他再次双手攥拳,不断给自己鼓劲,他深深看了一眼娘亲和弟弟妹妹,随即转身大踏步走向了桌前。

到了桌前,立身站好,想起十日前有人叮嘱过,于是连忙双手抱拳行了一礼,大声道:“杨氏民团,预备役李三,正式应征,请求征用。”

“咦!”书桌前的两个书吏不由惊讶一声。

左边的年轻人来自于田氏,乃是今年刚刚效忠杨一笑的家族,由于田员外办事尽心尽力,再加上这个家族已经认定跟着杨氏混,所以家族的青年经常被抽调,尤其是年轻一辈读书人经常担任小吏。

右边的书吏则是来自于孙氏,相比于田氏的情况有些不妙,当初江淮流民来到泾县时,杨一笑因为缺粮曾经向孙氏购买,当时孙氏自持家大业大,曾经几次三番的予以推诿。

虽然后来及时醒悟,并且紧急的调转船头,然而比起田氏的主动投诚,孙氏在待遇和重用上全都弱了不少。

今日由于征兵急缺人手,孙氏才终于摊上了机会,立马选出家中最伶俐的小辈,全都派出来担任临时的书吏。

这俩人,来自两个不同家族,但却不敢有任何私心,而是竭尽全力的用心做事,不敢有一丝马虎,否则必然被族中惩罚。

所以当两人听到眼前的报名者是预备役时,虽然心里惊讶但却并没有放松尺度,两人发出一声惊讶之后,立马按照程序严格把关。

首先,是询问家乡住址,登记籍贯。

“姓名,年龄,老家哪里的,家里几口人……”田氏的书吏负责问,并且询问的语气很严肃。

李三站在桌子前不敢迟疑,急忙道:“回禀两位书吏,我的名字叫李三,老家沧州,全家迁徙来此,眼下家中共有娘亲一人,小妹一人,幼年弟弟三人,外加…外加……”

他到最后时,语气忽然有些支支吾吾的不确定。

孙氏的年轻书吏很精明,隐约已经猜到了原因,于是笑着问道:“是不是因为你成了预备役,所以有姑娘上赶着想要嫁进家门,但由于你还没确定能不能入征,所以目前尚未迎娶人家过门?”

李三面色一囧,但却不敢隐瞒,老老实实道:“回您的话,确实如此,自从我成了预备役,我家的棚子每天都有媒人登门。”

他说着干咳两声,有些羞赧道:“让您二位看笑话了!”

旁边的田氏书吏哈哈一笑,语气平和道:“这没什么羞人的,男婚女嫁乃是常理,咱们知州大人杨先生,从来不限制士卒们娶妻生子,甚至还有专门鼓励,结婚和生子都有相应的奖赏。”

说着伸手一指,指了指桌边负责筛选的两个陷阵营士卒,笑着道:“不信你问问,这两位都是娶了媳妇的,他们是知州大人麾下的精兵,据说成婚之时还是杨大人保媒呢。”

李三不由一怔,看向两个陷阵营士卒。

田氏书吏又开口,道:“按你的情况,目前属于单身,但你既然支支吾吾说有姑娘,那么我们就按照家有妻子登记吧。”

说着促狭的眨眨眼,略带示好的暗示道:“这样对你有利哟,多一口人多一份好处。”

李三连忙道:“听您的,听您的。”

于是右边的孙氏书吏提笔,工工整整登记了李三的家庭情况。

接下来,开始询问经历。

这一项没有什么特殊,今日应征者基本都是迁徙,只需要把老家的情况说一下,再说说迁徙路上有没有做过恶,就算过关了,进行下一项。

下一项,也是最重要一项。

只见两个书吏脸色严肃,十分郑重的开口说道:“李三,你需要明白一件事,一旦你成了兵,你肩膀上的责任可就不止自家人。所谓当兵吃饷,保护乡土安危,当咱们泾县遇到兵事,又或者整个青州遭遇威胁,你可敢奋勇杀敌,为身后的黎民百姓而争……”

李三深深吸了一口气,同样十分郑重的道:“我能。”

“好!”

两个书吏一起点头,随即在登记册上写了一笔。

紧接着,则是看向两个陷阵营士卒,语气熟络并且隐约带着套近乎之意,道:“这个是预备役,应该是个好苗子,两位要不要亲自试试,测一测他的底蕴和擅长。”

陷阵营士卒笑着点点头,随即一人走到了桌子边,对李三伸手道:“来,掰个腕子,我先试试你的臂力,能不能当个弓兵。”

李三不敢拒绝,连忙伸手过去,两人就在桌子上,当场比拼腕力。

噗通!

仅仅半个喘息,连一个喘息都没撑住,李三满脸惊愕,随即满脸羞红。

但是陷阵营士卒反倒点点头,颇为满意道:“还行,碗力不错,可惜不适合弓兵,开不了两石硬弓。”

另一个士卒上前,眼睛盯着李三的腿,看了半天之后,忽然问道:“你是不是从小喜欢爬树?”

李三心中一动,赶紧开口回答,道:“我不但擅长爬树,而且奔跑也很快速,村里的老人经常训斥我,说我是个坐不住的皮猴子……”

这个士卒的眼神一亮,又问道:“也就是说,你很灵活,对不对?那么我再问问你,你机灵方面自认如何?”

李三想起十日前的书吏叮嘱,连忙道:“回您的话,我从小就机灵的很,做事细致,遇到危险很是警惕。”

两个士卒对视一眼,然后同时把目光看向书吏,道:“给他登记,预备役直转,并且特别备注一下,有入选斥候营的潜力。”

孙氏书吏由于地位差,所以赶紧提笔开始登记。

田氏书吏则是笑了起来,对李三语气亲切道:“恭喜兄弟,前程似锦,能被陷阵营的铁汉们认可,你今后的发展势头必然不错呀!”

说话间,孙氏书吏已经登记完,也跟着说了一句道:“将来若是战场上立了大功,可不要忘了请我们一杯酒啊。”

李三心中砰砰狂跳,知道自己已经成功入征,这一刻他只感觉嘴皮子颤抖,竟然想说句凑趣的话都说不出。

两个书吏看出他激动,所以笑呵呵的并不调侃,而是转身看向桌子后,对一个守着钱箱的差役道:“这个不一样,这个是预备役直转的兵,按照咱们知州大人的规定,他当场就可以领取安家费。”

那差役打开钱箱,笑着问道:“您就说多少钱吧?小人不擅长算数。”

田氏书吏拿起册子,明显在默默的心算,半响过后,报出钱数,道:“他家里有娘亲一人,该给三百文,妹妹一人,该给百文,至于三个幼年弟弟,按规定小童有所贴补,所以,三个小孩都是三百文。”

“再加上他即将娶妻,新妻子过门也有补贴,咱们知州大人鼓励婚嫁迎娶,规定要额外给一百文的喜钱。所以,新媳妇的安家费是四百文。”

“这样一算的话,哟呵,钱真是不少呀。”

“整整好,两千文,你给他拿两串铜钱,刚好是足额的两贯。”

那边的差役手脚利索,立马从钱箱里拿出两串,走过来后,笑着递给李三道:“大兄弟,拿好哈,有了这两贯钱之后,你家里能建个三四间的草屋,不用再住临时的棚子,全家算是在泾县落户啦。”

李三直到接过钱时,脑子还是懵懵的响,然而手里沉甸甸的两贯钱,却让他清晰的知道这不是做梦。

好半会儿过去,他才呆呆的开口,满脸不可思议道:“我妹妹是女子,以后是外姓的人,竟然,竟然也给了钱。”

这话说出来后,两个书吏和陷阵营士卒都笑了,甚至就连差役,也跟着凑趣的笑。

田氏书吏道:“女子怎么就不给了?女子也是要给的嘛!只不过你妹妹已经十六岁,属于随时可能嫁出去的人,当她出嫁之时,身份变成新媳妇,到时候也会像你的新媳妇一样,也要给予四百文的补贴。所以这次就给的少,只给她一百文钱。”

李三茫然站在那里,喃喃道:“知州大人这么善待百姓吗?”

众人一起大笑,纷纷道:“这才哪到哪呀,你以后就会知道,做咱们泾县的子民,乃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

日光浩浩之下,李三脑袋懵懵的回到家人身边。

他看着娘亲欢喜的表情,看着小妹惊喜的小脸,再看看三个幼年弟弟撒欢,嘴里大喊着哥哥挣了好多钱……

忽然之间,心中莫名涌现一股暖流!

你给我钱粮,能让我安家,你让我娘亲弟妹有了归宿,从此能在这一片土地上生活。

家事帮我安定,后顾已经无忧……

那么,我把命卖给你吧!

除了这条命,我没什么可报答……

……

【今天还是二合一,征兵也是为了后面的大战剧情,所以也用笔墨描述一章,估计大伙已经猜到要大高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