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臣本布衣,为何逼我称帝? > 第119章 八百个学童,最大的底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9章 八百个学童,最大的底蕴

入冬了,停工了!

距离江淮大水天灾,已经过去六个多月。

接近四万的流民,如今已经渐渐想不起家乡的样子。又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回忆家乡的样子。

古人讲究落叶归根,然而根的地方烂了,如果没有那些贪官污吏,那一场大水不会死那么多人。

因为恨贪官,所以连家乡也恨上,以至于人人都不愿回忆,如今灾民们自称是泾县人。

这一日恰是冬至……

也是数九严寒第一天……

后世华夏许多老人,还懂得怎么数九,但是年轻一代已经不懂,或者说大部分人不太懂。

数九,其实就是从冬至开始算,每九天算一个九,总共计算九个九。

所以数九又被称为冬九九,是从古代传下来的生活经验。【这一段算是民俗性质科普,我很希望现在年轻人了解我们的文化。】

古人关于数九,有一段歌谣,听起来像是顺口溜,然而却饱含着科学道理,因为说的是季节和气候,讲的是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这个歌谣叫做《九九歌》,在古代连孩童都会背……

然而或许是因为杨一笑穿越的关系,所以在这个云朝竟然没有这歌谣。

所以,泾县才子又一次‘学究天人’。

一段原本属于古人的生活歌谣,被他重新教导给这时代的古人。

《九九歌》,其实是很粗浅的民俗顺口溜,然而连杨一笑自己都未意识到,这首童谣给他带来了无比巨大的声望。

天下百姓,多有传唱。

开始时,就此日,于小小泾县之中,杨家村的旁落,一座流民大营,如同点燃星火。

……

教导歌谣纯粹是杨一笑的无心之举!

今天是冬至,河渠上停工,由于寒流突袭的缘故,杨一笑担心流民会冻伤,于是他一大早出门,在流民大营之中巡视。

但是还没巡视多久,他被一群孩童围上。

“杨先生,杨先生……”

孩童们娇嫩的声音,每次都能让杨一笑心暖,所以他专门停下来,揉着几个小毛头的脑袋,温声问道:“怎么了?为什么围着我?”

孩童们七嘴八舌,争抢着跟他说话。

“杨先生,回禀杨先生,我们不是围着您,我们是想请求您……”

“我们不愿意放假,我们想继续留在学堂,读书,习字,努力,成材。”

读书,习字,努力,成材!

这是杨氏学堂的堂训。

简简单单八个字,透着一股子质朴,当初杨一笑拟定这个堂训时,没有对学童们提出太多要求。

读书习字,努力成材,在他看来,这就很好。

而学童们也都很乖巧,将他的堂训时刻记于心间,以至于今日学堂放假,小孩子们竟然不愿意接受。

“杨先生,杨先生,我娘跟我说,我们不该放假玩耍。”

“因为先生的仁慈,让我们可以读书,哪怕再穷再苦的家庭,娃娃也可以在学堂受学。”

“我娘跟我说,这是穷人一辈子最大的机遇……”

“所以,我娘认为我放假休息对不起先生……”

对于孩童的天真汇报,杨一笑欣慰的笑了起来。

他伸出手,轻轻抚摸这个小娃娃,温声道:“学习很重要,但是休息也很重要,杨先生我一向认为,学和休乃是相辅相成的。”

他说着微微一顿,顺手把小娃娃抱在怀里,继续道:“像你们这样的年龄,其实该是玩闹多过学习的年龄,只不过由于你们的家境问题,所以先生故意把你们收进学堂……”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杨一笑故意问了一句。

原本他心里猜测,这些小娃娃回答不上这个比较高深的问题。

哪知一群小家伙连连点头,并且小脸纷纷显出稚嫩但却真挚的感激,全都大声道:“我们懂,我们知道,这是因为杨先生要照顾我们,减轻我们父母养育我们的压力。”

杨一笑不由一怔!

随即他认真问道:“这是你们自己想出来的?还是你们父母悄悄教导的?”

小娃娃们同样十分认真,再次大声的回答他:“回禀杨先生,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我们知道,这是您的善举。学堂里提供食宿,您把我们收进学堂,其实是为了养育我们,您在承担我们父母的责任。”

杨一笑欣慰的大笑!

他忽然感觉到,这一段日子的奋斗很值得。

接近四万个流民,孩童差不多八百,当初为了这些小娃娃,他硬撑着压力开设了学堂。

专门在杨家村的内村,抢工建造了二十栋大宅子,其中十栋用来教学,另外十栋用来住宿。

而学堂里的所有蒙师,都是他杨一笑亲自遴选,虽然那些蒙师基本没有功名,大多数都只是童生的身份,然而杨一笑却很清楚,那些人都是真正的读书人。

他聘用了十个读书人,专门教导小娃娃习字,而他自己则是亲自担任先生,每天不管多忙都要给孩子授课。

娃娃们吃的,是整个泾县最好的。

学童们用的,无论笔墨纸砚都敞开供应。

到了晚上睡觉时,由于孩子们年龄太小,所以顾小妹带着杨家村的女性,全都搂着娃娃们温柔的哄睡。

而杨一笑和宋老生等人,则是一晚上要在宿舍巡视好几遍,直到听到最后一个娃娃入睡呓语,杨一笑才悄无声息的离开学堂……

自古讲,师徒如同父子。

刚开始的时候,他也许只是出于同情,所以想照顾娃娃们,减轻流民们的压力。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心里渐渐喜欢孩子,竟然把每个孩子视作亲生,感觉自己有了八百多个子女。

回报是惊人的!

娃娃们把他当做最亲的人。

而流民大营的百姓们,也迸发出令人震惊的动力,所有人拼了命的干活,发疯一般的卖着苦力。

流民之中最常听的一句话:“我们家娃娃,是杨先生的弟子,先生帮我们养娃,吃穿都由先生供养,人要讲良心啊,咱们得对的起先生。”

……

回忆是最令人温馨的,杨一笑在孩子堆中很开心。

由于闻声而来的娃娃越来越多,导致他今天的巡视已经无法继续,索性就和娃娃们一起玩耍,随意在流民大营之中漫步。

也许是因为偶然,又或是心之触动,总之不管什么原因,他忽然生出了授课的兴趣。

于是就在这露天席地的环境里,在无数流民的满眼感激和亲切中,他单手抱着一个小娃娃,另一只手揉着一个小毛头的脑袋瓜,温声道:“来,先生今天教你们一段歌谣。”

“这段歌谣,叫做九九歌!”

“今天是冬至第一天,也是数九的第一天,而咱们要学的歌谣,唱的就是冬天的数九。”

娃娃们都很兴奋,大家最喜欢先生教课。

于是无数个小脑袋瓜翘首以盼,又是乖巧又是崇拜的盯着杨一笑。

接下来的一幕,感染了整个流民大营。

师父教一句,娃娃学一句,刚开始还是轻轻的声音,渐渐变成书声朗朗的欢快。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

娃娃们的声音,是这个世上最纯净的声音,都是三四岁的孩童,尚未被世界污浊影响。

小家伙们学会了歌谣,忍不住就请求杨一笑讲解。

“先生,先生,什么是‘不出手啊’?为什么一九二九不出手?”

唧唧喳喳的声音,稚嫩而又带着求知欲,杨一笑十分欣慰,于是柔声的讲解起来。

他授课的方式很特殊,从来不会板着脸装严肃,而是故意揉揉孩子们的额头,语气带着无比和蔼的逗趣……

“所谓不出手,就是冻的伸不出手。”

“你们看,王二妮是不是两只小手缩在袖子里?那是因为冷啊,所以她揣着小手暖和呢。”

杨一笑一边讲解着,一边把名叫王二妮的小丫头揽在怀里,他轻轻拽出小丫头缩在袖子里的小手,然后用自己的嘴巴往小手上‘呵’着暖气。

王二妮很幸福,乖巧的把小脑袋搁在他怀里,喃喃呓语道:“先生,先生,我感觉好暖和啊,您做我的父亲好不好?我娘说,师父就是父亲……”

杨一笑郑重点头,声音温柔无比,道:“好!”

只一个字,让小丫头喜笑颜开,甜甜的笑着,缩在他温暖的怀里。

“先生,先生,这就是父亲的胸膛吗?原来我娘亲真的没骗我。有父亲的孩子,冬天也不会冷。”

小丫头的呢喃,让杨一笑心里一酸,他瞬间就听出来,这个小家伙的父亲已经死了。

江淮那场大水,死的灾民太多,这孩子能活着来到泾县,估计是因为母亲的强撑。

一个女人能强撑着把孩子带到泾县,可见是个坚韧无比而且能吃苦的。

就在杨一笑心里沉吟的时候,恰好听到流民大营里有哭声,只不过那不是悲切的哭,而是一种开心而又欣慰的哭。

杨一笑不由自主抬头,寻着哭声望了过去,却见一个妇人躲在棚子口,正在呜呜咽咽的擦眼抹泪。

虽然她在哭,但却满脸带着笑,她目光柔柔看着小丫头,显然正是这丫头的母亲。

她一边哭着,一边跪倒下去,远远冲着杨一笑磕头,脸上有种朝拜似的虔诚。之所以虔诚,是因为感激到了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