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提出联合行动的话,几个不同的势力组成联军,指挥权压根没有可能落到实力弱的势力手中。

那是很现实的情况,实力弱就没有话语权,便是有能力非常强的人存在,碍于己方各方面实力有限的关系,谁会相信或敢相信真的有那般能力呢?

到时候一个问题就能够将人干得沉默:是,你厉害,牛逼,所属势力怎么会这么弱?

这关乎到一个基本逻辑,真的能力高超一定会将所属势力发展起来。

另一层,来自小国的强者,他只是在一定范围内能力强,好比竞技游戏中的青铜高手,他进入黑铁竞技范围圈内还能是高手吗?别说还有白银、黄金、铂金、王者的阶梯。

用更通俗的方式来阐述,生活在非洲的某人打猎技巧极为高超,他到了现代化的国家,有一身的打猎本事又怎么样,懂得怎么操作机器,理解什么是金融吗?

旬氏比楼氏强大,他们有两个卿位,封地的数量远多于楼氏,治下人口是楼氏的两倍以上。

不用多比较其它,单单是旬氏有卿位,而楼氏没有卿位,仅是这一项上面,一旦是双方进行联合行动,指挥权一定是被旬氏所掌握。

同理,楼氏比狐氏强大,两者进行联合行动,必定是楼氏掌握指挥权。

“你与武努力两年,有什么想法可以找我沟通,不用非要全部按照相关的教材。”楼令所写的那些练兵方法,它们是无数人的智慧结晶,再根据春秋时代的现实情况进行改动。

这里是楼令活得清醒,知道适用于二十一世纪,拿到春秋时代用也许会造成种种灾难。

拿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来讲:二十一世纪的军队,起码一个个都能吃得饱,有成熟的甄选体系来挑选兵源,士兵的身体素质再差也有一个底线;春秋时代连吃饱都是一个问题,别奢望去追求什么营养均衡。

在无法得到营养保证的前提下,想要练出一支精兵,只能说是在白日做梦!

机器运行起来会有磨损。

人活动起来便是在消耗身体机能。

吃得差,吃不饱和穿不暖,人再有很激烈以及频繁的操练,练起来是真会死人的!

所以了,知道近现代华夏文明为什么在遭遇入侵的时候,战损比为什么会每一次都那么夸张了吗?

不止是军工业落后那么简单。

人民吃不饱、穿不暖、不识字遇到了能吃饱、穿得好、读过书的敌人,就问问怎么让战损比打得不那么难看。

有没有读过书很重要!

读过书对技术装备的理解程度更高,不识字连怎么操作技术装备都不懂。读过书也更知道为什么而战,不识字注定眼界和思想领域就是那个上限。

“只允许‘大夫’、‘士’、‘徒’参战,何尝不是在保护其余阶级呢?”

“跟自小能够吃饱在学习杀人技的阶层比起来,其余人与之较量只会被杀着玩。”

“所以啊,即便是进入战国时代,甚至到了西汉,追求‘士不教,不得征’真不是只光堵住普通人的上进通道,还是为了避免他们轻易丢了小命,也害得军队获胜率降低。”

从西汉之后,关于“士不教,不得征”的准则就被打破了,后面也进入数量压垮质量的时代,多数王朝甚至于走进互相比较谁更烂的阶段。

一年的时间来到冬季。

楼令每天都能听到城外传来的号子声。

那是被征召来的人,他们列队围着城墙跑步喊出来的号子声,一声声的“左右左”会伴随着万众踏步的震天响。

为什么不是“一二一”呢?因为楼小白训练那些人,一开始先从队列开始,教导什么是左右之分,期间也是在培养服从性。

所以了,一些不明所以的人,他们总是瞎胡骂,说军队训练叠被子和站队列是形式主义。他们懂个锤子啊!

无论是叠被子或站队列,其实就是在培养服从性,过程中也将很多位个体融合成为一个集体。

一个人能够分清楚左边和右边是步入军旅的第一步,他们也必须分得清左和右到底是哪一边,要不然连最基本的队列都站不了。

最为令人感到纳闷的事情是,无论是在什么年代,总有人怎么教都分不清左右。类似的人,无论是怎么被征入部队,相关负责人一个失职罪责免不了,当事人会成为笑话,留在部队在未来也一定会连累战友。

就说说,分不清左右,得到“向左转”或“向右转”的口令,每一次能不能转对方向单纯靠运气。

搅乱了队形还是小事,到了战场需要进行战术移动,该是去左边却跑右边,自己死了属于活该,战术队形出现缺口,一整个小队该面临什么局面?

“在当前的时代,不能分清楚左右的人,一样不可能上战场。”楼令吩咐下去,他要去城墙那边。

春秋时代该是对军阵追求度最大的一个历史阶段了。

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他们都能够摆出一个像样的军阵,开打之后能不能将军阵维持住,用来区分到底是强国还是弱国。

在这种背景之下,春秋时代哪怕是一名小兵,他起码要听得懂军令,得到命令之后清楚该往哪里走。类似的要求到现代更为严苛,不止要知道该往哪里,更要知道到了那个地点该尽什么责,比如阻击敌人或是进行突破等等。

来到城墙的楼令站在女墙边上,目光向外面看去,看到的一个个在寒风中调整队形的方阵。

有军官在方阵的队列空隙中走动,他们手中持着鞭条,看到谁出错会大声吼叫纠正,一两次被纠正者做得不对,第三次就是鞭条一阵抽了。

军队嘛,尤其是冷兵器时期的军队,哪来那么多的柔情,往往越粗暴反而更有效。

毕竟,绝大多数人的文化素质都极其有限,一名军官面对的可能是数十、上百、成千的下属,哪有那么多的时间用在讲道理,尤其是人很容易得了便宜便卖乖,顺着杆子会往上爬。

真正的事实是,一旦某军官突然对某小兵变得温柔,该小兵基本上也快要没命了。

“看着有一种阿三那边练兵的既视感……”楼令并不觉得搞笑。

还是那个天大的事实,兵员的各方面素质极其低下,军纪与服从度就是依靠鞭条抽出来的!

集结到“太原”郊外的人员一开始有一万两千人,仅仅是在训练队列过程中便淘汰了三千多人。而这三千多人就是怎么都教不懂区分左右,以及无法承受训练负荷的群体,其中以身体素质撑不过基础训练周期的人居多。

到了训练排兵布阵阶段,相关的体能训练只会增加强度而不会降低强度,期间关于服从性更是会一再提高等级。

由很多人组成的军阵,不管向前将面临什么环境或是情况,得到命令的方阵都该向前,能够做到这一点便是强军。

恰是因为多数军队做不到面临什么状况都会遵令行事,才更加体现出为什么是一支强军。

哪怕明知道读书识字的重要性,楼令从未有过在军队教导读书识字的念头。

不是当前的楼氏办不到,根本原因是时代的背景不同。

这么说吧?一旦楼令不区分群体传播知识,首先当前的贵族阶层就无法接受,再来就是黎庶获得知识不会是对楼氏感恩戴德。

普罗大众有了知识,他们势必会有更多的追求,往往统治他们的阶层很难去进行一一满足。而一旦某个集体一再提出诉求无法得到满足,来文的被证实不行了,该是进入到什么步骤?

在科学的重要性没有凸显出来的时代,愚民对于统治的作用无限高。

轮到需要更多科研人才的时代,统治阶层才会开始重视教育。

当前的时代不用楼令特别去愚民,只是他也不能随随便便什么知识都传播,某些知识一旦传播出去,不止会改变楼氏,整个世界格局都将面临翻天覆地的改变。

秦末吼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句,直接让华夏文明的古典时代遭到终结。

五代十国的“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被喊出来,天子的神圣性被踩进了土里。

还有许许多多一旦喊出来就会彻底改变格局的话语,每一句话的背后无一例外都是血淋淋的教训。无论对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是!

摆列在郊外的部队已经在动起来,一个又一个军阵听着鼓号移动,尽管速度很慢,中间也出了不少错,慢慢地,他们在楼令的注视中,看上去就是整个军阵演变成为晋军十分喜爱的鱼鳞阵。

“每一个家族演练军阵都会选择鱼鳞阵,没有任何的意外啊。”楼令并不打算在楼氏玩其它花样。

楼氏是晋国众多家族的其中一个。

所有家族都只练鱼鳞阵,楼氏玩什么特殊呢?

到了战场之上,参战的晋军就要求摆出鱼鳞阵,开战后也是根据鱼鳞阵的特点玩变化。

所以,楼氏敢在战场上乱来吗?真的乱来,自己不会好受,还要害了友军。

听得懂鼓号在当前对所有参战人员是硬性要求。

到了军官阶级,不止要对鼓号的意思了然于胸,并且要看得懂旗号。

因为是在训练阶段,军官并不固定待在一个位置,他们随时走动在队列之中,极其严格地要求任何一人遵从集体意志。

训练阶段不严格,完全是在害士兵的性命!关于这点士兵却不会领情。

这个比家长要求孩子要认真读书,阐述不认真读书是在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情况要严重更多!

起码,不认真读书来储备知识,并不会死亡,也许随便混一混也能度过整段人生。

在训练的时候马马虎虎应付,某天上了战场却是会因此丢了性命。

所以了,喊“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明明道理就明摆在那里,仍然有的是士兵不当一回事。原因在于好些真理只有碰上事了才会知道后悔,处在当时阶段只会感觉苦。

军队是注定会在某个阶段流血的集体,一些真理容不得好言相劝,作为教官要是狠不下那个心,千万不要去当教官。

“他们今天的伙食是什么?”楼令的问话对象是熬。

近年来,更多的楼氏族人安插到一些岗位之上,尤其是楼令的子嗣开始参与到对家族的管理与建设,逐渐让外姓家臣的存在感被降低了。

作为楼氏首席家臣的熬,他原本主要负责管理匠人阶层,后来被楼朔取代了位置。

由于那些家臣的重要性从未凸显的关系,相关的职权过度也就没有产生波澜,只是免不了让家臣失去更多的参与热情。

熬的年纪大了,没有太多的争雄之心。

要说熬有什么追求,让嫡长子足够靠近楼小白是其中的一项。

为后代铺路这种事情,为人父母怎么会不尽心尽力?

“我派人找小种问一下。”熬说的小种便是他的嫡长子。

楼令看了熬一眼,也不点破。

其实,熬绝对已经知道今天的伙食是什么,故意提到小种,只是增加小种在楼令这边印象的一种方式。

熬没有封地,以前的“氏”在被俘后却不再有资格作为前缀,自然只有“名”了。

很多人皆是相同的情况,只有等他们获得封地,或者得到正经的官职并一直把持该职位,才会重新拥有“氏”的资格。

曾经,楼令担任晋国的司马一职,要是他在司马职位上到死,子孙后代也一直继任司马的职位,某天前缀就要变成司马了。

晋国的范氏便是那种情况,他们一直有人担任晋国的“士师(大法官)”一职,内外都是用“士”来称呼范氏族人的前缀。

大概两刻钟之后,小种带着人将今天的伙食运过来了一批,也对楼令进行了相关的当面汇报。

“骨头汤一定要管够,两天必须有一顿干的,六天有一顿能吃到肉。”楼令特别对小种进行吩咐。

真不要以为楼令的那个安排很吝啬。

那可是将近九千人的吃喝,一应消耗都是由家族来负担。

现在就是各方面实力最为强大的郤氏,他们召集数千人进行训练,消耗从家族府库来提供,训练周期不用太久,只要一年的时间就好,三五千人每天两顿干的,一样能将郤氏给吃穷了。

楼令对伙食的要求不算低!

当前时代多数的普罗大众,他们一辈子都未必能够正经吃一次肉,每一天都挨饿属于再正常不过的情况。

楼氏召集人训练,不管是吃什么,伙食的质量又怎么样,起码吃是让他们吃得饱了。

稀的也能吃饱,只是太容易饿。

汤里面有油花,于当前时代能够办到就挺不易!

说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即便是喝到有下正经盐巴的汤,对于当前时代的多数人都同样是一种奢望。

每一段时间,楼氏都会大肆宰杀一批老牛或老羊,肉自然不会放开了供应,六天让接受训练的人吃到一次肉就是天大的恩赐,骨头却是能够反复熬煮。

“下面的人对家主的恩德铭记于心,发誓以性命相报。”熬见到楼令特别与小种说了话,自然想着说一些好听话。

楼令点了点头,说道:“他们是该对我感恩戴德。”

并不止是让他们喝到了有正经盐巴或有油水的汤,也不是让他们吃得饱和两天有一顿干的。

“我给他们开辟了新的上进渠道!”楼令说的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