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明:汉家霸业 > 第一百二十七章 俸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0章 俸禄

朱由校这几日都要抽空前往任妃宫殿,安慰情绪不稳的任妃,与她说说话。为了照顾张嫣的感受,还要时常去坤宁宫增进下夫妻感情。

朱由校也不可能整天待在后宫,还要前往御马监锻炼身体、乾清宫处理奏疏,许是因为知道有皇嗣即将诞生,最近奏疏少了许多,朱由校估计都在司礼监、内阁、参谋院堆着。

这一日,内阁、李起元、黄克缵、崔景荣、江秉谦求见。

朱由校宣的同时也想了想,这段时日有什么时日能同时惊动这些人一起,两淮盐案出结果了?

“陛下,毕侍郎关于两淮盐案的审查已经完毕,这是毕侍郎递上来的卷宗。”武之望举着题本,两个太监抬着一个箱子放在武之望旁边,里面放满了供词、一些罪证。

朱由校接过题本,打开一看,好家伙,收获不少。

南京户部尚书周希圣、原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南京工部尚书张鹤鸣、南京工部右侍郎杜士全、南京刑部尚书吴崇礼、南京御史蒋守藩、户部主事徐天、户部主事张绍先、户部左侍郎徐绍吉、苏杭制造太监李实、原南京镇守刘敬,已经被砍头的李三才、叶向高、韩爌、钱谦益、徐宪卿、顾秉谦、魏广微、刘廷元、孙慎行、王在晋、张凤祥等人,还有魏良卿、侯国兴、许显纯一干人。

都是大官啊,李实,南京去的匆忙,折返的也匆忙,倒是没来得及收拾大明的织造业。

“陛下,盐案牵涉甚广,臣请陛下适当赦免。”朱延禧躬身道,若真照着名单砍下去,不知要杀多少人,至少也有四五千人。

朱由校微微皱眉,放下厚厚的题本,心道:这帮人是拿捏了自己必然不会砍了一些人吗?

确实,魏良卿、侯国兴现在还不能死,一个是魏忠贤的侄子,一个是客氏的儿子,难啊。

“朕知道了,先把南京涉事官员、南直录涉事大族全部诛杀,其余人等待过一段时间再说。”

“谢陛下。”有缓和的余地已经不错了,拖一段时间说不定另有转机,这不,马上就要诞皇嗣了吗?说不定就是大赦天下。

“孔家的案子和盐案差不多了,命舆闻寺在大明月报上刊印,把来龙去脉讲清楚,不要留下口舌。”朱由校吩咐道。他要让天下都知道孔家的丑恶嘴脸,让天下士人乖乖把嘴巴闭上,不希望将来还有人上书为孔家求情、在民间为孔家抱不平!

他朱由校,要把孔家彻底钉在耻辱柱上!

丁绍轼、朱延禧等人暗自为孔家默哀,孔家之罪证据确凿,数罪并罚还免除三族死罪已是天子宽宏大量。

“臣等遵旨。”

李起元躬身道:“陛下,官员新的俸禄已经讨论出结果,请陛下御览。”

说起大明官员俸禄,在历朝历代中,已经很低了,不提赵宋,就连五代时期都比不过。

洪武二十五年确立的俸禄标准为: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从一品至正三品,递减十三石至三十五石,从三品二十六石,正四品二十四石,从四品二十一石,正五品十六石,从五品十四石,正六品十石,从六品八石,正七品至从九品递减五斗,至五石为至。

洪武时期,官员俸禄主要是米、钞两部分组成,且主要是给米。永乐时期,开始全面推行米折钞的制度,规定:“一二品四分支米,六分支钞;三四品米钞各半;五六品米六钞四;七八品米八钞二。”

此后的宣德、正统各朝,又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主要是米钞的比例。不管是给米还是给钞,对于官员们来讲实际作用都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比例不同而受到经济上的损失。

然而,大明发给官员的俸禄却有第二种方式,即米折物,主要是折成胡椒、苏木、绢布、棉布等,这种米折物官方的叫法为“折色”。

折色始于永乐时期,当时为了营建北京城,规定京官的俸禄三成给米,剩下七成则“春夏折钞,秋冬则苏木、胡椒”。胡椒、苏木作为一种重要的药物和染色物料,在当时主要作为奢侈品在宫廷使用。将这种奢侈品当作俸禄发放,且官方规定的折色价值低于市场价值,实际上就是降低了官员的俸禄。

唐代时一品月俸八千,另有职田,一品为六十顷。又有世俸钱,一品为二百万(二千贯),宋代的俸禄比唐代则更高。

而大明的正一品月俸仅有八十七石,与唐宋相比较,简直连零头都不及。因此《明史》中说:“自古官俸制薄,未有若此者。”

官俸折色一定程度上又减少了官员的收入待遇。明代官员俸禄的发放,何时支付本色俸,何时支付折色俸,都是朝廷说了算,而从不考虑各级官吏的实际情况。而且折色的比例也是朝廷一言堂,具体是发什么物品也是根据朝廷的现实需要发布。

当然,除了正常俸禄外,大明还会给官员一些额外的津贴,主要有三项:一是差旅津贴,包括官员上任时的“道里费”,地方官员朝觐时的“盘费”。二是柴薪银。这项“柴薪银”津贴,实际上往往多于官员的月俸。三是“廪给银”,类似后世给高知的补贴。

大明官员还有额外收入,一是来自朝廷各种名色的赐赉(赏赐),尤其是在朝的大臣,所得赏赉则相对更多。二是赐给官员“节钱”,属于官员过节时的补助性收入。这种节钱,又称“公宴钱”。三是地方官员可以支取“马夫银”,类似于交通津贴。四是官员出差的廪给,相当于官员的出差津贴。五是官员得第出仕,可以从朝廷那儿获取正当的牌坊银,并在他们的故乡竖立牌坊。

而官员俸禄低、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不可避免的滋生贪腐,也就是非正常收入。一是来自官场人情,二是贪贿而增加额外收入,按照明代的俗例,每当朝觐之年,地方知府、知县以上官员,“必人辇一二千金入京,投送各衙门,及打点使费”。三是通过侵克而增加额外收入,简单来说就是地方士绅、百姓捐钱奉养当地官员。最后就是典型的苛捐杂税。

看着朱由校翻开题本,李起元说道:“陛下,臣等在京城、南京、济南、洛阳、西安安排人调查过,也亲自调阅档案,并私下询问过家人和其他官员,九口之家在京城,若折银,节俭些一年三百六十两至三百九十两可活,若再加上人情往来、丧葬嫁娶等,恐不下五百两。”

直接是原来的四倍吗?不过比起赵宋还是低了,赵宋一品大员的固定俸禄都超了一千两了,还是上不封顶那种。

“事关重大,朕会安排东厂、锦衣卫下来复核一遍。”

武之望等人也明白,朱由校不可能直接采用他们数据,必定会核对一番。

李起元又拿出一份题本道:“陛下,这是重新厘定的商税,请陛下过目。”

朱由校打开大概看了一眼,确实如他之前所说,取消了杂税,柴米油盐的税率也很低,奢侈品的税率达到十税一。

把胡椒、苏木定为奢侈品?朱由校脸色一黑,把题本放下,道:“先放着吧,朕思虑之后答复。”

思虑啥?您老人家不过还是想让锦衣卫和东厂去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