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大明:汉家霸业 > 第一百二十一章 盐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3章 盐政

天津行辕,朱由校有些诧异的看着跪在下面的方正化,他娘的,没想到被方正化给安排了。

“起来吧,朕本来还想着往后看看,你提前做了也无碍,不过这事不是你应该做的,回京后交给叶中铭,让他们来做。”

他娘的,方正化想把福寿膏卖给野猪皮!

朱由校当初留着王登库、靳良玉的命是为了医学研究,别看福寿膏恐怖,但其也有医用价值,要不然后世的那么多药含有镇痛止疼的效果。封存福寿膏就是为了看能不能腐蚀野猪皮、倭奴,让他们的军队萎靡,让他们的经济崩溃。

既然方正化提前布置了,也没什么。

朱由校摸着脚下的细犬,名叫黑风的细犬,全身漆黑。黑风享受着来自主人的抚摸。

朱由校心中沉思:没有教训就不会长记性,也不知道后世之人没经历过鸦片战争的痛苦,是否会如后世加麻大、澳洲、英国那样不把大麻一类上瘾、掏空身体的“花草”一回事,让其国内“自嗨”的人越来越多。

或许可以借助野猪皮、倭奴的历史让国人长记性?但怎么解释福寿膏的来龙去脉呢?朱由校不由得陷入沉思,而右手则不断把黑风从头撸到背,黑风舒服得直眯眼。

不知过了多久,金良辅来报,江秉谦求见。

江秉谦进入大堂后,躬身道:“陛下,云南巡按御史余瑊弹劾黔国公沐启元轻狂不法,纵容家奴残害百姓,而黔国公居然调集兵马,用火炮对准巡按公署。臣请陛下下旨问罪。”

事涉勋贵,还是老朱义子的后代,江秉谦只能报给朱由校。

朱由校接过题本,嘴角抽了抽,勋贵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特别是天高皇帝远的云南黔国公府更甚。

贵州安邦彦叛乱,朝廷命沐昌祚、沐启元父子出征,两人惧怕,多有推诿。

南明小朝廷时期,末代黔国公沐天波拒绝助饷;当张献忠的大西军占领四川后,沐天波派出武定李大贽到滇川边境防守。因为李大贽贪墨残酷,激起元谋的彝族土司起兵反抗。

腻歪扔下题本,朱由校说道:“拟旨,消减黔国公府一千石食邑,罚没五年俸禄,让他给余瑊道歉。沐启元品行不端,朕担忧下一任黔国公德行,金良辅,派人去云南,把七岁的沐天波带到京城,对了,还有魏乡侯家的徐文爵也带到京城,朕亲自教导。”

“奴婢遵旨。”

不管怎么说,沐天波、徐文爵最后还是死节了,就先带到身边教导一番吧,以后也好为国出力。

“陛下,内阁丁学士、朱学士、户部尚书李起元、工部尚书沈敬炌、刑部尚书黄克缵求见。”

唔,好像确实是自己刚才传召的,朱由校坐直了身体,道:“宣。”

丁绍轼、朱延禧、李起元、沈敬炌、黄克缵行礼后,朱由校道:“魏忠贤,方正化,说吧。”

“南京户部尚书周希圣。。。。与两淮盐运使汪承爵、南直录豪绅彭氏、徐氏、顾氏勾结,违律插手盐政、倒卖私盐,获利多达千万两。”

“陛下,各位,彭氏、徐氏、顾氏已被拿下,经查,有私通野猪皮的确凿证据,已在押往京城的路上。”

丁绍轼面露痛苦,叹了口气道:“陛下,如此大案,不知谁人主审?”

江秉谦、黄克缵都在这呢。

朱由校淡淡道:“新任盐政使,毕懋良。”

果然,去的时候有毕懋良,回来的时候就不见了,果然被你老人家安排了,还是早就安排好的那种!这毕懋良与科学院的毕懋康可是亲兄弟,现在参谋院有个毕自肃,天津巡抚是毕自严,这姓毕的怎么突然多了这么多能人。

等等,李起元躬身道:“陛下,这盐政使与盐运使有何区别。”

其他几人反应过来,都好奇看向朱由校,朱由校木然道:“民以食为天,盐不可或缺。

“然如今天下盐政败坏至此,盐价甚高,更甚者,私卖与敌国!不仅地方士绅贩卖私盐,就连地方官员、六部尚书都互相勾结,夺取、超发盐引,看似鱼肉商人,但商人会把被夺取的利润转嫁给百姓,导致百姓买不起盐!

“你们自己回家试试几天不吃盐会虚脱到什么地步!”

魏忠贤、方正化、金良辅落泪,若不是家贫,他们哪里想入宫当太监,他们太明白几天没吃盐对身体有多大损耗了。

“臣等死罪。”有事跪下请罪。

江秉谦正色道:“臣请清查两京十三省盐政,以保盐政清明、百姓有盐食之。”

“陛下,臣这段时间查阅律法,发现对官员售盐、对贩卖私盐处罚过轻,臣请加重处罚,并严禁官员、勋贵售盐!”黄克缵建议道。

大明虽然有四品以上官员不得参与售盐的规定,但看看当时的现实情况就明白了。武定侯郭勋在当时京城中的店铺数量达到了数千家,其中售盐的商家占比甚巨,这还只是一名军侯所为。

要知道当时的内阁辅臣张四惟和宣大总督王崇古,以及当时的礼部尚书马自强,三家通过联姻的方式将地主、商人、官僚三方结合,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盐的官商销售体系。

可以说,大明盐的这块肥肉已经把大明地主、商人、官僚捆绑在一起。

“难道之前御史就没查过吗?结果如何?大明盐引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诸位爱卿,朕说的对吗?”朱由校淡然看向几人,问道。

“陛下圣明。”丁绍轼等人无可反驳。

“盐,关乎大明安稳,更关乎大明百姓生死健康,而盐引是商人提盐、售盐的依据,然多有官员、勋贵手握盐引,搅乱盐政。

“大明盐政如此败坏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只允许本地售卖,导致地方垄断,更加有恃无恐。

“朕意,成立盐政司,直属工部,盐政司只负责负责制盐,趁着晋商和南直录商人作乱的契机,逐步收回天下盐商手中盐引,废除盐引,天下人,除官员、勋贵、皇亲国戚外,就可到各地行盐政司或下属盐场收购盐,销往各地,任何人、任何衙署都不能阻拦!”

一道晴天霹雳劈在众臣头上,他们以为朱由校只是想小打小闹一番,没想到朱由校直接废了盐引!

朱延禧想了想道:“陛下,此策虽好,但恐商人售卖时,把盐价定的太高,不说普通百姓,就怕偏远地区百姓买不起。”

“户部和工部下来清查定各地出厂盐价,今后,不管是南直录还是四川,亦或是甘肃、云南,所有盐的出厂价统一标准,商人卖给百姓的盐也不能超过出厂价的八倍,卖的价钱越高收税越多,商人没那么傻。”朱由校淡淡道。

李起元皱眉道:“陛下,统一定价是好事,就怕入不敷出啊。”

古代制盐成本高,朱由校也理解,说道:“别看成本高,可商人进货拿去卖,朝廷也要收取商税,这一来一往,就把盐的窟窿堵住了。”

沈敬炌犹豫道:“陛下,南直录还好说,有两淮盐运司,所谓天下六运司,惟两淮运司为雄,陛下,除两淮外,其余如芦、山东、等地产盐不足,恐盐商运转成本太高,不愿意运往甘肃、云南等地,那里的百姓恐怕依旧难食盐。”

朱由校食指扣着桌子,道:“之所以两淮盐重,是因为交通便利,制作简单,成本低,但四川自贡、云南云龙有井盐;陕西、山西、甘肃等都有盐池;四川、云南、湖广、陕西也有岩盐,只是上述这些地方开采量小,加之交通闭塞,难以与两淮比肩,甚至之前两广、福建因为海禁导致产盐也不高,否则,应与两淮差不多。”

沈敬炌点头道:“陛下的意思臣明白了,臣下来与大司徒商议陕西、山西、湖广、云南、四川等地产盐地扩建和开发,必让大明四方平衡。”

“嗯,熊廷弼送过来的野猪皮和这几批犯官的家眷可派往各地修路铺桥、建设盐场,今后有犯律的犯人也优先用在兴修水利、修路铺桥上。”

“谢陛下。”

朱由校停止敲击,甩了甩袖子道:“既然要东西平衡,要统一盐政,之前六大都转运盐使司便不能再各干各的了,也不能将治所放在扬州,这样吧,盐政司统领天下都转运盐使司,毕懋良以工部右侍郎领盐政司,兼领湖广盐运使。

新的盐政司总署放在武昌,武昌居中,属东西南北要冲,可兼顾各方,也可促使山西、陕西、湖广等地产盐地快速开发。”

“臣等遵旨。”

“盐引收回先从山西、南直录、陕西开始,以现在等价的价格从盐商们手中收回来,诏令天下,明年十月前,把天下所有盐引收回,若收回中有官员贪墨,吴尧言、魏忠贤,你们知道该怎么做。”

“臣(奴婢明白)。”

“当然,若有违律者,一律依律处置,若有贩卖私盐、私通敌国者,盐引一律没收,不再等价收回。

“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下来重新修订盐律,之前处罚太轻了,加重些,另外,大明四周都缺盐缺茶,一来为了避免商人、官员私通敌国,二来为了解决国库,朕建议还是由户部组织或者控制商队与察哈尔、乌斯藏、土默特、倭奴、朝鲜、琉球、南洋等国贸易。”

江秉谦皱眉道:“陛下,这户部组织商队,涉嫌官员经商。。。。。”

朱由校摆摆手道:“官员经商是私利,而户部经商是为国为民,不一样,当然,这其中难免贪腐,都察院、锦衣卫和动产加强监管就行。”

“臣明白了。

毕自严和毕自肃应该就是毕昇的后代,只是坐着没有shiz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