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多多书院!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多多书院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召唤称雄 > 第687章 崔琰和崔林!郭嘉的分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7章 崔琰和崔林!郭嘉的分析!

“清河崔家,不过是想锦上添花罢了。”

郭嘉的话,终于让王钊豁然开朗,有一种拨开云雾见云明的感觉。

“真不愧是颍川郭奉孝,一针见血,观察力~真是敏锐啊。”贾诩坐在郭嘉的对面,右手摸着下巴的胡须,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狐狸般的笑容。

“你也不赖~幸好~我们是朋友,而不是敌人。”郭嘉看着贾诩,感叹道。

“好了,你们也不要~在这里自卖自夸。”

“现在~你们说,我到底~该不该见崔琰?”王钊打断他们的话,问道。

“主公,凡是~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奉孝的意思,就是利和弊!主公请想一想,见崔琰,能得到什么利益?”贾诩接过话,用手摸着下巴的胡须,淡淡的说道。

“对于主公来说,多一个崔琰~不多,少一个崔琰~也不少。”

“奉孝,那你认为~这个崔琰,有没有真才实学?”王钊沉吟一会,问出重点,这是问题的关键。

“呵呵,关于这一点~主公就做得很好,唯才是举,量才甚用。”

“退一万步来讲,这个崔琰,只是一个夸夸其谈的~腐儒!”

“那主公~也可以给他一个闲职,把他~养起来。”郭嘉并没有直接回答,反而是从侧面,迂回盘旋。

“奉孝啊,你这可~真是够毒的。”贾诩嘴角露出一丝奸笑。

“文和你这就不对了!我这也做,也是为了,主公着想。”

“文和,你不要忘了。崔琰出身于名门望族,此次~前来找我,无非是~想要通过我,来见到主公。”

“主公麾下,寒门子弟和世家子弟,各占据一半。”

“明眼人都看出来,权利~掌握在寒门的手中。如果说,主公在不给,世家大族一些甜头,那么~他们必定会知道,主公的态度,重用寒门,打压世家。”郭嘉用一种斩钉截铁的语气,断定道。

“而现在,崔琰来了,这正是一个好机会。通过崔琰,我们可以释放一个信号。主公您`~愿意和世家大族~进行合作。”郭嘉双手比划道。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

“现在~崔琰住在什么地方?”王钊看着郭嘉,问道。

“我已经~安排他住在~我的府上。”郭嘉微微笑道。

“好啊~!你是不是~早就料到,我会答应你?”王钊伸手指着郭嘉。

“主公,是个通情达理的人,我想~一定不会怪罪我吧?”郭嘉苦笑一声,解释道。

“你啊~就是心思缜密。好吧,找个时间,安排一下。”王钊话锋一转,淡淡说道。

“好的,主公。”

“没有事的话,就回去吧。”王钊看着两人,问道。

“主公,这是~刚刚从北方传回来的消息。请您~过目?”郭嘉从宽大的衣袖,拿出一卷竹简,走到王钊身前。

“我看看~北方怎么了?难道是~公孙瓒出兵南下?”

王钊翻该竹简,飞快的浏览起来,震惊的叫道:“什么?东部鲜卑大举进攻幽州!”

“没错。逐郡守将太史慈,已经下令坚壁清野,收缩兵力,谨守城池。”贾诩接过话,沉声道。

“嗯~子义做得是不错。”王钊微微点头。

“主公,我有预感~幽州会有大批难民,涌入逐郡,甚至是~冀州。”郭嘉大胆的预测道。

“战火重燃,受伤的~还是百姓。”王钊不由得感叹道。

“这样吧,你和文和,写四封书信,派哨骑~快马加鞭,送往逐郡.河间.中山.渤海。”王钊伸.出四个手指。

“主公之意~”贾诩眼眸中闪过一丝精光,问道。

“告诉~四个郡的太守,凡是从幽州~逃难过来的百姓,全部接纳!”王钊一脸郑重的说道。

“主公,我知道,您爱民如子。但是我们的粮食~”郭嘉皱了皱眉头。

“不!如果粮食不够,从我~开始,节约粮食,少吃一顿,没有关系。”

“但是对于饥肠辘辘的难民来说,这一顿饭,或许就是~救命的粮食。”王钊伸手,指着自己的心脏。

“主公~大义凛然,郭嘉~敬佩!”

“贾诩~或许有一个办法?”贾诩忽然开口说道。

“说?什么办法?”

“向世家大族~借粮。比如~清河崔氏。”贾诩淡淡的说。

“这~让我考虑一下吧。好了,你们~都去忙吧。”王钊挥了挥手,逐客令。

“好的,我等…告退!”X2.

——

第二日,辰时七刻。

“老爷,府门外,有两人求见?”福伯急匆匆的走进堂中,对着王钊说道。

“两个人?他们有没有说~他们的名字?”王钊惊疑不定。

“有!崔琰,崔林。”

“行,让他们进来吧。”王钊微微点头,放下手中的竹简。

“好的。”

——

“清河崔琰,字季珪,拜见袁公!”

“清河崔林,字德儒,拜见明公!”

王钊细细的打量着两人,崔琰身穿深褐色文士长袍,头戴褐色贤者冠,相貌俊美,眉目疏朗、最特别的是,他的胡须,长达四尺。

比关羽的美髯须,还要长一尺!

崔林身穿浅绿色文士长袍,一双浓眉,不怒自威,身材中等偏瘦,年约三十上下。

“哈哈~两位快快请起,不必多礼。”

“多谢袁公(明公)!”

“两位,都请坐。”

“福伯,上茶!”王钊朝着外面,大声喊道。

“多谢!多谢!”崔林有些受宠若惊。

“季珪啊,你认为~当今天下如何?汉室又如何?”王钊故意这么问,想要考考他。

“袁公,当今天下,分崩离析,诸侯并起,战乱不断,百姓~更是流离失所。”

“在下研读《论语》、《韩诗》。到了二十九岁时,与公孙方等人结交,到郑玄门下求学。学了没有一年,徐州的黄巾军攻破了北海。”

“我在青、徐、兖、豫四州郊野,向东到过寿春,向南也到了长江、自离开家乡四年后,才回到清河。”

“这四年~我经历了太多,也亲眼目睹了太多~悲欢离合。”

“汉室~自从董卓进京之后,便声望大减。天下百姓~无一不是翘首相盼,能有一位明主,站出来,还天下太平。”

“而袁公,首先举起义兵,反抗董卓暴政。其次,您在冀州,施行屯田,恢复生产。您爱民如子,亲自施粥。”

“崔琰不才,愿意凭借我一身所学,辅佐主公,结束这乱世!”崔琰猛然站起身,走到王钊身前,深深的鞠了一躬。

“崔琰从弟,也愿意出仕明公,尽~绵薄之力!”崔林也走了出来,对着王钊,行拜主之礼。